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國際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冰雪三極 生死哭訴


放大圖片

■羅啟義是首個登珠峰的香港金融界人士。 受訪者提供照片

香港內地專家痛心 聖地加速融逝

 「三極」,曾經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秘境─南北極浩瀚的白茫冰層、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的雲上國度,都是科學家和探險家眼中的聖地。然而,全球氣候暖化使三極冰雪加速融化,恍如是生死邊緣掙扎中,潺潺流下的悲淚,最終化作對全球環境的衝擊,水源減少、極端氣候更惡劣,向人類作出最終控訴。本報記者近日走訪香港和上海的極地和氣候專家,他們曾親歷其境並見證融冰,娓娓道來,痛心不已。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余家昌、孫志賢、章蘿蘭、王珺 香港、上海連線報道

 冰雪國度在哭泣,「水」是悲哀的象徵,它既是人類賴以為生的資源,也可瞬間變臉,成為人類社會最大威脅。三極中,氣候變化對珠峰產生的影響,跟中國等亞洲地區關係最密切,因為喜馬拉雅山是亞洲多條主要河流的發源地,例如黃河、長江、湄公河和恆河。

珠峰倘乾塘 亞洲「斷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評估報告主作者之一劉雅章指出,高原冰蓋是個水塘,冬天積冰、春夏融化流入河川,若冰減少就是「水塘」儲量減少,長遠會影響水資源。若高山沒冰,亦會令地球吸收太陽熱力增加。當高原熱源增強,就會使季候風強度和雨量增加,極端天氣會更多。

 融冰令原本氣勢逼人、無比宏偉的珠峰漸失昔日神采。看著這個「老朋友」受氣候暖化摧殘,最心酸的,莫過於一眾攀山家。香港極地探險家李樂詩博士遠征三極無數次,憑的是一股激情,「如果我們不知道氣候變化,以後怎去面對(全中國)13億人?」

氣溫再升 雪從何來

 1990年海灣戰爭燃燒油田,污染物隨大氣向東飄,很多都積聚在高原上。李樂詩多次登上珠峰考察,「我們抽取冰層樣本,化驗後發現大件事,比珠江更髒,我飲了很多這些污染水。」

 她多年來馬不停蹄在香港和內地出席氣候變化講座,講得最多是珠峰融雪對亞洲水資源的影響,「一邊是印度恆河,一邊是中國長江,融雪的水都下來了。現在融了一半,但氣溫不斷上升,明年雪從哪裡來?所以我叫學生節約用水,4分鐘沖涼,(出外吃飯)盡可能飲完杯水才走。」

 其實何止珠峰?本身服務金融界的攀山專家羅啟義登上珠峰前,用10年時間登上包括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在內的不少山峰。他將拍回的照片與幾十年前的資料圖對比,發現新西蘭有冰川在不到100年內,後退足足7至8公里,「相當於以前上環就有的冰川,現在要到北角,甚至筲箕灣才看得到」,令人咋舌。

雪地變泥地 北極熊乞食

 對於李樂詩而言,觸目驚心的不只是珠峰等高原地帶,南北極融冰慘況同樣令她憂心不已。1985年她首次到南極探險,之後十幾年,李樂詩梅花間竹游走南北兩極,親眼目睹氣候變化的影響。

 她說︰「記得1985年12月去南極時仍有雪,但到1987年開始少,『不是太凍』,到近年已經像地盤泥地一樣,沒有雪。」更明顯的變化在北冰洋,1999年她隨中國官方首次北極考察,破冰船只能駛到北緯74度,但2003年已是80度,2008年是85度,2010年甚至88度。2008年那次她非常深刻,「多碎冰,所以多北極熊,牠們會騷擾考察隊。北極熊一般見到人就走,但那時卻走到船邊找吃……肚子都凹下去了,令人傷心。」

 30年來,李樂詩在香港孤身推動環保,比任何人都了解箇中辛酸。鐵人也有累的一天,何況是曾與癌魔搏鬥的70歲老人。訪問中,她多次慨嘆自己有心無力,最怕是趕不及整理多年考察資料留給下一代,「我都顧不了自己,還要保證體力足夠,不要倒下來,否則分析不了拍下來的照片和紀錄。」

 「把飲品飲完,不要浪費」

 最後,李樂詩不忘提醒記者:「把飲品飲完,不要浪費。」冰雪之淚、攀山家由衷之言和身體力行,匯聚成一把震撼心靈聲音︰還地球、還我們下一代那片壯麗的白色世界。

相關新聞
伯老臨別贈言:聯儲局須抗政治施壓 (圖)
白宮稱不會協商債限 分析:明年危機四伏
參院表決預算案 通過機會大
美股直擊:觀望議息 美股早段升3點
分析師評歷代主席 沃爾克最佳
聯儲局製造泡沫?
西班牙下月脫離援助
美料2018淨出口天然氣
美國安局監控首判違憲 (圖)
拜登鹹豬手
判案法官敢言 曾查「白水門」
奧巴馬晤科技巨頭 美德情報合作受阻
爆料記者擬3月出書 談在港見斯諾登
金正恩出席父親追悼會 崔龍海金永南伴左右 (圖)
韓憂朝第4次核試 華將領:中國應勸棄核
女外交官遭脫衣搜身 印拒見美代表團報復
默克爾宣誓就職 新任期料更艱難 (圖)
曼德拉家族爭產 長孫遭排擠
殺菌液不殺菌 影響荷爾蒙 (圖)
迪拜大學生富貴 名車泊滿校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國際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