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觀無量壽經圖》
新春將至,香港佛光緣美術館在1月5日舉辦「錦上飛彩」緙絲藝術展,邀請到蘇州禎彩堂特別展出耗時8年製作的緙絲《觀無量壽經圖》,以及金剛經、鳳凰樓閣袈裟、十牛圖、唐人詩意等共50幅珍貴緙絲作品,將「一寸緙絲一寸金」的古老緙絲工藝延續傳承。
本展覽邀請到敦煌藝術研究員李美賢女士於2月2日主講「中國絲綢賞識」,教授分辨各款絲綢及不同朝代的工藝。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亦會於2月8日介紹「經變圖知多少」,講解中國傳統的佛教藝術。本展覽於1月7日至2月8日假香港佛光緣美術館展出。
「軟黃金」集多元紡織書畫價值
從事緙絲創作20餘年的禎彩堂負責人兼美術師陳文表示:「緙絲古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之說,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歷來皆為皇家寶藏。在收藏界有「軟黄金」之稱的緙絲,亦成為近年來拍賣領域的主力之一。
這門被譽為「織中之聖」的「緙絲織造技藝」已於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摹緙書畫的精蘊除了要有紡織及傳統工藝技巧以外,更需具備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極具藝術鑒賞價值。香港佛光緣美術館透過本次展覽推廣緙絲藝術文化,讓市民有機會一睹集紡織、繪畫及書法等多種史料參考價值的傳統緙絲風采。
重現失傳的《觀無量壽經圖》
經過3年畫稿、5年緙織,蘇州禎彩堂耗時8年製作長寬均為260厘米的緙絲《觀無量壽經圖》終於完成。陳文表示:「《觀無量壽經圖》富麗堂皇、嚴謹精緻、佈局完美、技巧高超,被認為是佛教藝術的無上神品,但是其唐朝版本在國內各大寺院中均無流傳。」因此禎彩堂便依照唐朝的風格和《無量壽經》的經文內容,從2005年開始繪製畫稿,2008年開始緙織工作。
整件《觀無量壽經圖》主要以中央主圖和周邊31張小圖文字,分別展現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和經文記載的故事。其中共有近千個大小不一的人物,包括位於中央約高35厘米的阿彌陀佛,至最小高度不足10厘米的孩童人物。此緙絲圖紋飾繁麗、內容主次分明、疏密得當。
陳文女士向記者表示,「緙絲織造技藝」不僅是中國藝術的精粹,在日本也頗受歡迎,這與京都、奈良等地的佛教寺院,頗有中國唐代遺風、佛教信仰的唐代古典風格關聯較大。■文、攝: 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