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世代相傳的塔吉克民族實用裝飾藝術》 哈姆羅洪.扎里菲著
元旦前夕,塔吉克斯坦駐華大使拉希德·阿利莫夫攜家人來港度假,他的到來恰似我收到的最好「新年禮物」。我與阿利莫夫大使相交六年多,他可以說是我的良師益友。果然,大家一碰面,便火花四濺,為迎接習近平主席今秋對塔吉克斯坦的首次國事訪問,我們決定聯手寫一本描述兩國領導人20多年交往歷史的書,擬由香港文匯報牽頭出版。■文、圖:尹樹廣
當然,此書第一作者非阿利莫夫大使莫屬了。他1992年至1994年任塔首任外長,后任駐聯合國大使十年,2005年至今任駐華大使。作為兩國幾乎所有重大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他手裡的許多料都是「獨家的」。我當第二作者亦是樂之不得。我曾做過人民日報駐中亞首任記者,多次去塔吉克斯坦采訪,曾經以一對一的形式採訪過拉赫蒙總統。
與阿利莫夫大使討論書稿時,我的腦海裡不時閃出一個疑問,港人對遠在帕米爾西面的塔國不了解,怎麼能引起香港讀者對這本書的興趣呢?阿利莫夫大使不愧為資深外交家,他沉思片刻,便計上心來:「尹,你比我清楚,香港一個半世紀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我們國家曾發現了著名的『阿姆河寶藏(The Oxus Treasure)』,現就珍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裡。如果用這個故事開頭的話,香港讀者很可能會感興趣吧!」
雖說我自詡「中亞通」,但卻從未聽說過「阿姆河寶藏」。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大使像變魔術一樣,從身邊紙袋裡掏出一本紅色燙金封面畫冊--《世代相傳的塔吉克民族實用裝飾藝術》,翻到最後幾頁他說:「這裡面寫得很清楚了。」
大英博物館裡的阿姆河寶藏
阿姆河寶藏,也可譯成奧克斯河寶藏,顧名思義,是一個關於尋寶和護寶的傳說。據說,阿姆河寶藏最初是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塔赫蒂--聖金古城附近卡費爾尼甘河匯入阿姆河岸邊被發現的。發現者將所有寶物賣給了來自布哈拉的商人瓦祖德金、古羅邁哈邁德和舒庫拉里。但在前往印度的商道上,三人在阿富汗境內遇到了土匪搶劫。幸運的是,當地的英軍大尉巴爾頓率領幾名士兵最終奪回了寶物。於是,布哈拉商人們為表達感謝之情,送給大尉一個金手鐲,其他金首飾則被運到拉瓦爾品第出售。幾年之後,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肯寧赫姆和EU弗蘭克在拉瓦爾品第找到了這批寶藏,幾乎全部買了回來,然後悉數捐獻給著名的大英博物館。
直到目前為止,阿姆河寶藏包括177件金銀製品和1300枚錢幣,其中最古老的錢幣鑄造於公元前200年前。寶藏中的金銀飾品,特別是各種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器皿、雕像、手鐲、項鏈,見證了那個時期高超的工藝水平。在這些作品中,充分體現了阿契美尼德時期、被稱為「烏斯盧比--吾胡什」的希臘巴克特利亞與西徐亞人的藝術傳統。
金項鏈和金手鐲被製成神話動物的形狀,有長翅膀的獅身、猛禽的頭、羊角和馬耳等,而在這些動物的身體、翅膀、犄角處打了許多小洞以鑲嵌寶石。在阿姆河寶藏中還發現有壓花的劍套、金鑄塑像(銀質裸體男孩塑像、手拿棕櫚枝的男性塑像)及馬車複製品等。
寶藏折射絲路文明之光
阿利莫夫大使指着畫冊上的一幅金「馬車模型」問道:「這架馬車與西安的兵馬俑馬車多像啊!只是少了一個傘蓋,也多了一匹馬。」他的言外之意是,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大使最後告訴我,幾年前,由塔吉克斯坦政府提供大量黃金,大英博物館將一套原大小的阿姆河寶藏複製品贈送給塔國,並放置在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博物館裡展覽,成為鎮館之寶。
親愛的朋友,聽了阿利莫夫大使的一番話,了解到阿姆河寶藏的故事,你還對張騫曾出使過的絲綢之路古國(大食)--塔吉克斯坦無動於衷嗎?
塔吉克斯坦駐華大使阿·拉希德簡介
工作經歷:
1986-1988 塔吉克斯坦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杜尚別;全蘇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委員,莫斯科;
1988-1989 塔吉克斯坦共產黨伏龍芝區委第一書記;
1986-1990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成員;
1989-1990 塔吉克斯坦共產黨杜尚別市委第二書記;
1990-1991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杜尚別;
1991-1992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總統國事顧問,杜尚別;
1992-1994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外交部長;
1986-1995 兩屆塔吉克斯坦最高蘇維埃代表;
1994-2005 塔吉克斯坦駐聯合國特命全權大使級常駐代表,紐約;
阿利莫夫是社會學候補博士(1991年莫斯科,俄羅斯聯邦科學院)。他撰寫的著作有:《民族問題--清算與誤算》,《塔吉克斯坦與聯合國相互關係的歷史及新觀點》,《塔吉克斯坦--聯合國》,《國際淡水年》,《沙爾沙爾赴北京歷險記》(2007年),《十七個奧運瞬間》及數十篇有關國際問題的文章。曾榮獲「人民友誼」勳章(1986年)和「光榮」勳章(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