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記書畫印三絕的藝壇大家陶壽伯
提起藝壇三絕的陶壽伯先生,本港書畫界的資深人士一定不陌生:他曾於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至四日在大會堂舉辦書畫篆刻展。
說起陶壽伯先生,只要了解他的求藝拜師過程,就可知「梅花香自苦寒來」,他的一生是畢生追求藝術之真、善、美的不懈歷程。
陶壽伯先生原名知奮,生於一九零二年。他人如其名,的確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之便宜事,而是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奮鬥不息。他平生有「三不」:不賭錢、不喝酒、不抽煙,一個心眼埋頭於金石書書之中,以此為樂。
拜得名師 潛心向學
好的開頭無異於成功了一半。陶先生十五歲就離鄉別井,從出生地江蘇省無錫縣北門鄉村到蘇州巿拜師學藝,進入了全國清末以來首屈一指的名老店漢貞閣當學徒,拜清末名刻碑大家唐仁齋之子唐伯謙、唐仲芳二位夫子為師。漢貞閣藏有歷代碑版法帖拓本四五千種,還藏有石刻、版刻及翻版木刻法帖四五十種。陶先生如魚得水,專心潛學,打下了十分厚重堅實的基礎,知者評其藝術造詣為金石第一、寒梅第二、山水第三,這與他日日習書臨帖、天天刀石相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陶先生有一方印「虛心是我師」,也是他一生的寫真。他命中多貴人,二十二歲滿師後到上海發展,其同門大師兄錢瘦鐵就介紹他遍識當時海派諸名家,後由好友陳巨來引見投拜於四明耆宿趙叔孺先生門下學畫。趙老桃李滿天下,除陳巨來、陶壽伯外,方介堪、葉潞淵、徐邦達、應昌期、程祖麟、沈叔羊等皆其門生;這使得陶先生的眼界和書藝更上一層樓。其時上海的金石書畫家曾組織藝社,研究金石書畫,每月聚會一次,參與者有王季遷、張石園、張碧寒、徐邦達、張魯盦、徐韶九、潘子燮、金石川、鄭曼陀等。陶壽伯其時任職於報界,每有書畫聚會,一定熱心參加,前後幾十年,其後他更自辦《奮報》、《袖珍報》、《藝術新聞》等,在這些報刊專開藝術專欄,熱心弘揚華夏文化。
師從張大千 喜寒梅蒼松
一九四七年,陶先生又經陳巨來引見,拜張大千大師為師,儘管張大千先生只大他三歲,但他久仰大風堂的大名,還是恭恭敬敬地向張大千先生磕頭行了拜師大禮,成為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張大千先生也十分賞識他,謂其作品有刀切斧劈之趣,與近代精通金石的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遍拜名師,虛心求學,使得陶先生融各家之所長,走自己之路,刻章作畫不懈,一生作畫三萬餘幅、刻印近四萬方,舉行畫展達一百五十餘次。
陶壽伯先生畫作取材廣泛,山水、樹石、花卉、翎毛、鱗介之屬無不能之,尤喜梅花,這與他敬重不畏風霜、鬥寒怒放的梅花精神有很大關係。他立志為梅寫照,沉浸於香雪梅海之中,以梅為師,盡得其樂,可謂一生知己是梅花;及至晚年,他有感於「天下幾人畫古松」,遂致力於蒼松之畫事,他嘗言:「世人只知我刻印、畫梅;其實我的蒼松亦有我的特點」,他其實是以樹寄情,以描繪古松倔挺之生機,頌揚堅忍不拔的中華民族氣概!
受到陶先生的薰陶,陶氏一門堪稱風雅之家,他的夫人強淑萍善繪蘭花,子女陶龍若、陶鳳若、陶豹若亦操丹青,繼書藝,為藝界所稱道。
心繫桑梓 印見真情
陶壽伯先生旅居寶島多年,但思鄉之情始終未泯,「與倪高士同邑」、「江南」、「錫山」是他的常用之章,石不能語、印卻見情。一九九一年,在他九十高壽之際,還在上海、無錫兩地舉辦畫展,並向無錫博物館捐贈畫作。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日午時,陶老辭世,享年九十六歲。就在陶老歸於道山的十餘年後,他哲嗣陶龍若先生又慨然精選六十件陶壽伯先生的書畫篆刻作品,再次捐贈給無錫博物院。書畫界高度評價他是與無錫近現代書畫大師錢松嵒、賀天健一樣為畫界所敬重的一代奇才!
陶壽伯先生生於一九零二年一月九日,二零一四年一月九日是陶老的誕辰一百一十二周年,謹以此文紀念他老人家!
文武作於2014年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