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香港回歸逾16年後仍能成為最具經濟自由度城市,實在十分難得,尤其是近年出現許多政治爭拗,影響了一些經濟政策的落實,對經濟自由度有一定影響。經濟發展自由度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忽視勞工權益,要與社會公義之間取得平衡,不應不顧一切追求經濟自由。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香港雖保持排名第一,但政府開支將無可避免地增加,令經濟自由度受到一定影響,港府過去為了維持低稅制,並無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及公共儲蓄性質的醫療保險等措施,相信隨着人口老化及社會模式轉變,今後的公共開支必然會增加,當局應妥善處理。
■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雖然香港排名較新加坡高,但新加坡人均生產總值60,410美元,香港只有51,494美元。新加坡失業率2%,較香港的3.3%低。近年不同團體要求政府加碼注資多個福利政策,擔心香港長遠會成為「福利社會」。港府應檢討及推出政策,主力造就發展機會及環境協助低下階層人士脫貧,否則恐被新加坡超越。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港仍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只要本港在個別分類項目持續改善,特別在處理民粹問題及社會和諧等方面,即可令評分增加,有助維持港排位。
■經濟學者關焯照:本港政府開支規定不能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的20%,若間歇性超過仍可接受,但若情況長期持續則有問題。但本港的財政儲備充足,只要未來在人口政策等改善,則問題不大。至於綜援近日申請個案突增,影響仍有待觀察。
■貿發局亞洲及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師何達權:在多個國際指數中,本港排名均在前列,本港全球競爭力亦排全球第七位,排名雖非首位,但認為在個別指數中排名跌一、兩位影響不大,不會影響本港對外貿易能力。
■製表:聶曉輝、劉雅艷、方楚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