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志遠(左)認為篩查可減輕大腸癌對香港市民健康的威脅,並建議採用成本較低,準確度依然達80%至90%的大便隱血測試方式。 聶曉輝 攝
文獻指檢查減死亡率68% 中大學者倡大便隱血測試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聶曉輝) 隨茪H口老化及生活環境轉變,大腸癌已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施政報告建議資助高風險群組接受大腸癌篩查,而衛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先導計劃的籌備工作。中大醫學院一項由2008年起進行的全港大腸癌篩查計劃發現,14%參加者證實患有癌症或癌前病變。國際文獻指出,大腸癌檢查能有效地減低33%至68%死亡率。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教授胡志遠認為,篩查可減輕大腸癌對香港市民健康的威脅,並建議採用成本較低,準確度依然達80%至90%的大便隱血測試方式。
大腸癌超肺癌成最常見癌症
資料顯示,2011年本港共有4,450宗新增個案,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亦是本港癌症第二號殺手,每年有逾1,900人死亡。為提高市民對大腸癌的關注及提倡市民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獲賽馬會贊助1,600萬元,由2008年5月起推出一個全港大腸癌篩查計劃。截至2012年12月,中心共為10,732名年齡介乎50歲至70歲、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完成了大腸癌檢查。
是項篩查計劃讓參加者選擇以大便隱血或大腸鏡檢驗方式測試,前者須每年接受一次測試(最少3年),後者只須一次檢驗即可;此外,若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會被安排接受進一步大腸鏡檢驗,結果有55%參加者接受了大便隱血測試,45%則接受大腸鏡檢驗。
招5,000人作新一輪篩查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黃至生指出,結果發現11.6%參加者有大腸腺瘤(即癌前病變)、2.3%參加者有後期腫瘤,另有0.2%參加者更被證實患有大腸癌。黃至生指出,參加篩查計劃者並無大腸癌相關疾病的徵狀,但仍發現14%患有癌症或癌前病變,已響起警號,值得正視。
黃至生表示,本港大腸癌的病發率較亞太區、美加及澳洲為高,而約4,800名接受大腸鏡檢驗的參加者當中,僅有45人出現流血及穿孔等併發症,證明大腸癌篩查是有效、安全及為香港市民所接受的方法。他續說:「計劃中被發現患有大腸癌的患者當中,一人已屬4期,其餘多為1期至2期,並已接受適切治療。」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現正招募5,000名年齡介乎40歲到70歲的市民參加新一輪為期5年的大腸健康教育及免費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鏡成本高 宜先隱血測試
胡志遠指出,政府建議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會對公共醫療系統造成一定壓力,尤其會增加現時輪候時間頗長的內視鏡檢查的需求,但認為有關計劃可平衡社會需求及本港醫療系統的承擔能力。
他又指出,每次大腸鏡檢驗的成本高達1萬,大便隱血測試則只需200元,準確度仍達80%至90%,建議先導計劃採用後者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