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袁國強希望,在政改議題上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抱着「有商有量」態度,盡量尋求方法收窄分歧。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袁國強:政改爭抝點港府將提觀點供探討
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關鍵是選舉辦法要符合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政制發展諮詢專責小組成員之一、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日前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政改諮詢開展兩個月後,不少人已由最初堅持「公民提名」,變為進一步思考是否有其他增加選民在提名階段參與的形式。他強調,只要是不違反基本法、不試圖推翻提名委員會權力的,各界都可以「有商有量」,收窄分歧,先行一步,並預告當局會適時提出觀點讓各界探討,「我相信很快會有資料」。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少妍 黃斯昕
特區政府開展政改諮詢至今快將兩個月,袁國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初步總結了現階段的情況,「既非很理想,也不算很壞」:各界對政改議題的觀點仍有很大分歧,但總算能集中幾個議題,包括「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提名委員會機構提名是否是基本法的「僭建」、選舉辦法是否需要符合國際標準、特首候選人愛國愛港的要求、「可參照」選委會組成的問題,及如何提升提委會的廣泛代表性的元素等。
遲不表態 營造「聽意見」氛圍
所謂「公民提名」是政改諮詢爭論的一個焦點。反對派拒絕「有商有量」,繼續鼓吹違憲的「公提」,但特區政府堅持先讓公眾開放討論,並無表明「公提」是否違憲,被質疑是「態度曖眛」。袁國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笑言,他曾以「我(對『公提』)會繼續採取曖昧態度」回應有關問題,只是在開玩笑。
他強調,理解社會上有意見對「公民提名」表示擔心,甚至質疑政府不早日表態會予人「假希望」。但針無兩頭利,為免令外界產生「政府無心聽意見」的錯覺,也不想破壞溝通氣氛,當局在平衡利弊下決定現階段不作具體回應。
不提「公民提名」 可擴參與形式
儘管爭論仍激烈,但袁國強指出,社會大眾在互動過程中也令討論起變化,例如「公民提名」的討論,至今已衍生出「公民推薦」、「公民元素」等說法,大家開始進一步思考一旦「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是否有其他增加選民在提名階段參與的形式等。
「機構提名」是另一個爭議點。袁國強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訪港時,指出提委會所作的是「機構提名」,是為了解釋基本法四十五條提名委會的性質,「你叫它機構也好,單位也好,最重要是,不是指個人或個別成員,而是提名委員會整體去提名」。
他又透露,特區政府會在諮詢期內適時提出觀點,「相信很快會有資料」。
觀點不同正常 只要不違基本法
袁國強坦言,不同人士對法律問題有不同演繹很正常,不單是基本法,即使對香港其他法律,也會有不同觀點,「終審庭與原訟庭的意見可能不同,就算同一法庭內三個法官中也出現二比一,終審庭也並非五個法官意見一致」。
因此,特區政府在提出建議時,一定會在法律層面清楚說明,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抱着「有商有量」態度,盡量尋求方法收窄分歧,並非堅持原則不討論,甚至「無『公民提名』就中環見」,「討論重大議題是需要政治妥協,堅持原則不討論甚至無公民提名就中環見,又是否正確態度?」
袁國強強調,各界只要在不違反基本法,不推翻提名委員會權力的前提下,仍然可以有商有量,收窄分歧,先行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