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國產直-20起飛 勢成奪島利器


放大圖片

■國產直-20直升機去年年底首飛。 資料圖片

機動性超美「黑鷹」 升登陸作戰能力

去年底浮出水面的國產直-20直升機被內地軍事專家稱為「奪島利器」。 這一控制性和機動性出眾的10噸級中型通用直升機,不僅填補了解放軍中型直升機的空白,為中國陸軍「插上翅膀」,而且極可能發展成航母艦載機。外媒評論稱,中國對外公佈的這一款新的直升機將擴大解放軍的登陸和特種作戰能力,將使中國在與日本圍繞爭議群島的對抗中獲得優勢。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琳

去年12月23日,在東北某機場,國產10噸級中型通用直升機直-20成功進行了首飛。有分析稱,直-20將像美國「黑鷹」直升機那樣,成為中國多用途直升機的發展平台,甚至成為未來中國直升機裝備的主力機型。

事實上,中國正在研製10噸級通用直升機的消息已流傳很久。早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展出10噸級高性能通用運輸直升機的模型。直-20此次順利首飛引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在直升機裝備上一直處在一種窘迫狀態之中。

橫空出世 填補10噸級機空白

中國陸軍航空兵在組建之初僅以運輸直升機為主,後來引進了少量「小羚羊」武裝直升機,隨後直-9系列也裝備部隊,但是尚無法成為實施空中突擊的主力。儘管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的服役,扭轉了中國陸航裝備缺乏偵察和攻擊直升機的局面,但中國一直缺乏一種10噸級的通用戰術直升機來執行突擊運輸、空運及後勤支援任務。

據中國官媒披露的消息看,在外形上,直-20比較類似中國進口的美國「黑鷹」S-70C-2直升機,但與「黑鷹」不同的是,直-20主旋翼採用五槳葉結構,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機動性;另外,直-20在機身和尾樑連接處,有較明顯的過渡結構,猜測是對機艙的運輸性能進行了優化。目前,分析普遍認為直-20未來將在陸航部隊大顯身手。另有部分軍事觀察家推測,該型直升機若裝備部隊,其海軍型號或許比陸軍型號更有意義。

美國「黑鷹」直升機的海軍型號為SH-60「海鷹」直升機。SH-60「海鷹」直升機連續推出了兩個反潛型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鷹」直升機不僅裝備了美軍所有的巡洋艦和驅逐艦,而且在裝備航空母艦後,美軍將S-3「維京人」固定翼艦載反潛機全部退役。這充分表明SH-60「海鷹」直升機的反潛性能足以擔負起艦隊特別是航母編隊的反潛護航任務。

能「上山下海」 或成航母艦載機

在中國面臨海權爭奪日益突出的今天,如果直-20能如「海鷹」一樣發展為一系列直升機,將使中國海軍艦隊發生脫胎換骨的革命性變化:中國海軍眾多驅護艦的反潛能力將會提高;航母編隊將會擁有和美軍類似的反潛、掃雷和垂直補給力量;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將可以低空滲透直插敵方腹地執行任務,而不是只能局限在敵方海岸。

談到直-20將來是否會成為艦載機時,武器裝備專家杜文龍大校指出,這款直升機給它設計的發展方向就是「上山、下海、系列化」,所謂「上山」,就是高原的飛行能力,一般的直升機上不去,必須有強大的動力和非常好的氣動外形,才能夠在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機動投送兵力和裝備;所謂「下海」,是指今後像海軍的驅逐艦、護衛艦,包括遼寧艦,也可以選擇這款直升機作為艦載直升機,如果在驅逐艦上,它可以進行巡邏、反潛、反艦,還可以進行救援。

「在航空母艦上,它可以承擔警戒、偵察、補給等任務。今後我們在海上,也許能夠看到海直-20」,杜文龍充滿信心地表示。此外,他強調,系列化也很重要,除了現在陸軍、海軍要通用,今後海軍陸戰隊,包括空軍,都可以依托中型的直升機平台進行改進和改裝。

相關新聞
港澳辦:關注內地遊客在港被騷擾 支持依法妥善處理 (圖)
旅發局料今年訪港客5,900萬人增8.6% (圖)
會見連戰一行 習近平:與台平等協商 作合情理安排 (圖)
「小米」贈連戰 兩岸聯手「賺世界」 (圖)
港今售活雞 內地雞續停供港4個月 (圖)
袁國強:「廣泛代表性」非計人多 (圖)
反對派「三炸彈」阻政改 周融籲市民發聲 (圖)
賭網代理遍佈華南 粵東村民公然賭博 (圖)
國產直-20起飛 勢成奪島利器 (圖)
「6萬億救市阻大蕭條」 奧巴馬吹噓 (圖)
李克強:讓群眾在改革中受益不會變
本報獨家曝光瘋賭 潮州拘164疑犯 (圖)
海南副省長冀文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落馬 (圖)
泰警清場爆槍擊4死 港記者傷 (圖)
兩隧車流拉近 「東減紅加」剎停 (圖)
特首:租管適得其反 增供應緩升幅
東鐵絕緣體又故障 服務受阻3小時 (圖)
東亞去年多賺9.2%創新高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