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將於後日發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已一再表明,須逐步取消一次性紓困措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表示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承諾的扶貧措施,不會受到預算案「減糖」的影響。事實上,制定預算案就是為落實施政報告的政策提供所需的財政資源。落實施政報告中的各項扶貧助弱、發展經濟政策,乃預算案的職責所在,絕不會因為「減糖」而受到影響,外界不必憂慮。特區政府有必要改變不論經濟好景不好景都大手「派糖」的習慣,而應將資源重點投放到長遠扶貧及發展經濟之上,以產生長遠及持續性的社會效益。
財政預算案在立法會內被稱為撥款條例草案。顧名思義就是為政府的政策分配財政資源。特首梁振英上任後將施政報告延至財政預算案前一個月公佈,正是為加強預算案對施政報告的配合,以落實好各項政策。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扶貧安老助弱措施,包括破天荒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受到社會的普遍支持。預算案有責任為落實扶貧政策提供財政支持,確保政策能夠落實到位,外界實不用擔心「減糖」會影響政策的落實。至於有人炒作特首與財政司司長理財觀念不同,將會出現施政報告與預算案互打對台的情況,如果不是妄自猜測,就是別有用心的挑撥離間。
應該看到,過去七年的「派糖」措施,動用公帑高達二千多億元,令政府的非經常性開支大增。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已經扭轉了過去以「派糖」代替扶貧的短視政策,在扶貧工作上作出持續性的承擔。當局適當「減糖」以便將資源投放到更重要的範疇上,將更能有效善用公帑。市民也應改變近年不論經濟狀況、不理庫房盈虧都例必「派糖」的思維。
扶貧助弱是當局施政的重點,發展經濟、助民安居更是施政報告的主要課題,當中提到的打造優質「東大嶼都會」,配合港珠澳大橋落成通車,發展「橋頭經濟」,以至大量增建資助房屋,平均每年提供約2萬個公屋單位和約8000個居屋單位等,都需要龐大而持續的資源投入。預算案有必要為落實有關政策配置財政資源,落實施政藍圖。因此,預算案不可能繼續維持以往的大手「派糖」模式,而將資源用於謀籌長遠更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市民應理解支持。
(相關新聞刊A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