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文鈴)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本港今年1月零售業總銷售價值的臨時估計為546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4.5%;扣除價格變動後,總銷貨量按年上升16.8%。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表示,1月的升幅雖較預期高,但比往年農曆新年超過20%的增長為低。她又指,中央政府推行節儉風,減低內地旅客的消費意慾,同時本港樓市成交淡靜,令電器產品銷售持續下跌,預計2月的零售銷售數字只有低雙位數升幅。
統計處昨日發表《2014年1月份的零售業總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報告指雜項耐用消費品銷貨價值上升最多,升幅達90.5%;鞋類及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上升23.6%;超級市場貨品亦上升20.1%;電器及攝影器材則下跌18.2%。麥瑞琼表示,超市貨品和衣履的增幅原因是受農曆新年的影響,港人喜買新衣裳過年,但反觀電器產品連續第二個月下降,相信與本港樓市成交淡靜有關。
升幅部分受農曆新年影響
政府發言人亦指出,零售業銷售在今年1月錄得的升幅,部分是受到農曆新年的影響,由於今年農曆新年的時間與去年時間不同,因此認為將1月和2月的零售業銷售數字一併分析,會較能反映出真實情況。發言人補充,本港良好的就業和收入情況,加上訪港旅遊業持續增長,短期內應可繼續為零售業務帶來支持,但需要密切留意外圍經濟發展。
麥瑞琼認為,農曆新年向來是零售業的旺季,但今年升幅比往年差,預計2月的零售銷售數字亦只有低雙位數升幅。對於會否調低全年的零售銷售預測,她表示,仍要視乎2月至3月的零售表現,由於3月至6月份為本港零售淡季,因此對零售業前景感憂慮。
內地旅客消費力減弱
麥瑞琼又指,中央政府推行節儉風,影響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加上近年增加內地非一線城市的旅客來港,其消費力與一線城市的旅客相差可達30%,反映內地旅客的消費力減弱。她認為,香港零售業未來仍面對不少挑戰,包括營運成本增加等,但慶幸暫時未有聽到業界需要裁員。
另外,麥瑞琼指業界歡迎財政預算案撥款1.3億元,協助業界長遠發展,包括加強有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培訓課程、勞工處招聘等,期望業界和政府能攜手合作吸引更多新人入行,解決零售業人手短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