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重建一舉三得 遷置多管齊下


房委會去年底完成22條高樓齡屋邨的重建潛力檢討,結果指屋邨結構狀況基本良好,但30年後保養費用將相當高昂。不過,因大部分高樓齡屋邨位於市區,覓地遷置極為困難,屋邨附近有地遷置將可較快重建。事實上,重建高樓齡屋邨既可改善社區環境,又可善用地積比增加資助房屋供應,亦能重建後撥地興建居屋,補貼房委會的開支,一舉三得。當局應多管齊下做好遷置工作,一是利用重建屋邨周邊的地皮興建安置房屋;二是研究將舊工廠大廈改建為臨時安置單位,以解決原區居民的遷置問題,加快多條高樓齡屋邨的重建工作。

房委會檢討的22條高樓齡屋邨,樓齡介乎33至61年之間。雖然樓宇結構並未出現問題,但由於樓齡過大,導致維修費用極為高昂,以華富邨為例,每年每個單位的維修開支就高達3,000元至6,000元,對房委會財政構成壓力。

應該看到,當局一直致力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但要通過拓地造地,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本港現時有大量高樓齡屋邨,由於在早年興建,大多屬於樓層較少的建築,並未有善用地積比。通過重建可以在原址上興建樓層較高的樓宇,更好地善用地積比興建更多的單位,滿足市民的上樓需求。同時,施政報告提出未來十年將供應共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估計房委會的建築工程開支將超過原來估算的每年200億元,對房委會造成沉重的財政壓力。將部分重建的地皮撥予房委會興建居屋之用,既可滿足市場需要,也可補貼房委會的建屋開支。

現時公屋重建的最大難點在於遷置問題,舊屋邨的居民不少屬於年長人士,多希望能夠在原區安置。因此,當局一方面應積極尋找重建屋邨附近的可發展土地或改建樓宇,逐批逐批的遷置居民進行重建;另一方面可利用市區內的舊或甚至是已荒廢的工廠大廈,改建成符合安全居住要求的臨時單位,讓居民可以盡早遷居,加快重建的進度。

相關新聞
張德江論普選 核心是依法辦事
重建一舉三得 遷置多管齊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