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經緯指,上海和香港是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兩極。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王曉雪)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正式掛牌成立成為2013年的標誌性事件,而經濟界關注和熱議的一個焦點則集中在上海自貿區政策及其發展對香港的影響。香港會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低稅率吸引力嗎?一些香港市民感到憂慮,香港反對派則藉機鼓譟。
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中國商會主席、經緯集團主席陳經緯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上海自貿區是深化改革試驗田,在發展的同時可加強滬港聯動,充分利用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及信息化和國際大都市的優勢,借鑒香港經驗共同打造自貿區企業「走出去」平台。
陳經緯認為,上海和香港是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兩極,滬港能否形成良性競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對中國經濟整體發展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均有特別意義。
「我和香港大部分人認為,上海自貿區作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它的金融、貿易及投資體制改革加速,對香港是競爭更是機遇,短期內不會形成挑戰,長期會令香港受惠。」陳經緯分析說。
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水漲船高」
陳經緯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解讀滬港關係。他指,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香港都積極參與其中並分享到豐盛的成果,自貿區政策啟動及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是大勢所趨,香港順應國家改革開放思路,積極調整,爭取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滬港之間的關係就不是『零和博弈』,反而會形成『水漲船高』的良性效應,香港一如繼往會成為中國改革的受益者。」
而較之以「境內關外」定位的上海自貿區,陳經緯認為,香港始終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個強大的中國完全可以容納、也應該可以形成兩個或多個金融中心。
「香港經年累積的全境域高度開放的自由貿易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配套和高效的金融與服務設施、具有國際視野和成熟運作經驗的金融和服務人才群體,都是香港難以被取代的優勢所在。」他指出,香港企業和專業人士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同行更熟悉內地市場,也更有條件把握這個機會,在對上海自貿區發展發揮正面影響中,進一步鞏固香港先行者的優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亦指出,要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體制機制,並開展若干新的試點。「從各方面來看,滬港合作、優勢互補都具有現實基礎和良好發展前景。」陳經緯告訴記者。
建立滬港共贏戰略
陳經緯指出,要明確建立滬港兩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戰略,共同打造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平台。他認為,滬港合作將不僅有利於兩地提升各自的競爭優勢,相互扶持應對競爭與挑戰,而且有利於提振兩地對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的信心。
同時,在加強輿論引導的基礎上還應在政策上精心銜接,陳經緯表示,香港有一整套適應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的成熟制度體系、法律制度以及清晰的產權界定、規範的交易平台、解決糾紛的機制等,值得上海學習與借鑒,「因此,兩地在政策制定上要精心對接、趨利避害、取長補短、相互激勵、共同發展。」
而在具體實踐中則應注重發揮示範效應,陳經緯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精髓就是投資貿易的格局,最大程度適應投資貿易便利化,「上海自貿區也應從這個大局出發,作為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驗田,為中國經濟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才具有全國性戰略意義。」
集官民之力建合作平台
作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經緯呼籲由上海市政府、自貿區主管部門、上海市工商聯與香港投資推廣署、香港中國商會等多方聯合組成合作機構,集結官民雙方力量,建立制度性長期雙向交流、優勢互補合作平台,「特別是充分發揮上海海外聯誼會、上海市工商聯和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香港中國商會的積極作用,促進上海自貿區與國際接軌的政策制訂和執行,服務於法制環境營造和金融創新與安全,調動投資熱情和維護投資者利益。」
冀「中國海外投資年會」落戶滬港
致力於成為中國企業實施國家對外開放新戰略和打造「走出去」新格局重要交流平台的「中國海外投資年會」已在香港成功舉辦兩屆,並成為實現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部署的重要交流渠道,已形成很大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年會主辦機構負責人,陳經緯更希望年會能落戶滬港兩地,服務於上海自貿區,建成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平台,拓展香港與內地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李克強總理對兩屆年會都做了重要批示。」陳經緯透露說,為使這個平台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應建立支持多方合作機構在上海自貿區設立「中國海外投資年會」組委會上海總部。
他解釋說:「可以每兩年中一年(單屆)在上海召開,一年(雙屆)在香港召開,輪流在滬港兩地舉辦活動,聚集世界各地政商精英、專家學者,交流經驗、溝通信息、研究問題、捕捉商機,擴大上海自貿區在國際間影響力和滬港兩地的緊密合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全國各地『引進來』雙向投資發揮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