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楚茵)面對內地首宗債務違約,投行及評級機構雖憂慮將大規模引爆信用風險,但部分投行及評級機構卻認為是「好事」。當中美銀美林更認為,「事件沒聽上去那麼恐怖,實際上是一件好事」。惠譽亦認為這宗違約事件可為市場灌輸更嚴格的紀律及更有效地對風險定價,有利金融體系。
違約助債務產品定價
美銀美林分析師指,一個正常經濟體有違約才能更好地為債券和其他債務產品定價,亦不要低估內地投資者的適應能力,一些企業債和信託貸款違約並不會導致信貸緊縮,而違約影響和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的影響不在一個層面上。
瑞穗證券亦發表研究報告指,超日債務違約可能導致債券市場短期受壓,但仍是可控的,長遠來看,事件將導致風險更合理的定價,亦將有利於金融市場的結構改革。評級機構惠譽則認為,在岸公司債違約的長期影響正面,因這將為市場灌輸更嚴格的紀律及更有效地對風險定價,有利金融體系。同時也可能促使監管進一步改善,為破產重組的法律程序進一步明晰提供更多監管。長期而言對在岸、離岸市場的債權人皆有利。
惠譽的報告更預計,超日債務違約對中國企業離岸債發行人的影響相對有限,儘管信用風險溢價可能在短期內小幅擴大。但與在岸市場相比,離岸債券市場在定價方面具有更高程度的類別和定價分化。
穆迪的報告指,違約凸顯出在岸債券定價反映風險的必要性,令投資者重新調整其對在岸債券風險回報的考量,亦將傳遞出監管層在金融市場改革中,對公司債違約容忍度提升的訊號,並凸顯出更為複雜的信用分析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