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4年,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並成為國際熱點,作為與中亞地區山水相連,民族、宗教、文化上相互認同的新疆,當仁不讓地成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力軍和排頭兵」。
天賦使命,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距離歐洲最近的城市,2014年的伊寧市經濟社會發展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我們要緊緊抓住中央對新疆工作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前所未有的『三大歷史機遇』,尤其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把伊寧市絲綢之路上撬動亞歐經濟的支點和標誌性城市,建成國際物流港、金融港、現代產業聚集地和旅遊目的地。」日前,伊犁州黨委常委、伊寧市委書記李寧平滿懷信心地表示,「我們要以一種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在更高層面上規劃伊寧市發展的美好藍圖,在更大範圍內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科學跨越。」
深化改革 啟動經濟發展活力
「伊寧是中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撐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心是通過『支撐點』撬動自身的發展,同時和合作對方取得互利效果。」2013年11月25日,在一場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下伊寧市經濟發展的研討會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樊曉林說。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根本在於促進沿途各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開闢一條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
憑藉着作為中國向西開放橋頭堡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便利的立體交通優勢,疊加人文、自然及城市基礎等優勢,伊寧市以巨大的吸引力成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投資熱點首選之地,直接進入區域性經濟大循環中。
在大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的推動下,伊寧市成為處於邊境區域合作的最佳戰略結合點和中國與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集聚各種優勢,接受產業轉移,吸納生產要素,擴大市場輻射,拓展發展空間,進入加快發展的最佳時期。
要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就必須讓經濟釋放出最大的活力來。在新疆已吹響全面深化改革衝鋒號的大背景下,伊寧市把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在調整優化結構、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做優農業、做強工業、做大現代服務業成為伊寧市適應形勢,實現科學跨越、後發趕超,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選擇。
新型工業化,是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助推器。伊寧市總結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以工業園區為平台,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重點項目為突破口」的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提出2014年將繼續以項目為核心,以園區為載體,以產業集群發展為重點,着力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植壯大特色產業集群上下工夫,迅速提升工業經濟實力。
按照規劃,伊寧市將以「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重點發展現代煤電煤化工、生物技術、紡織服裝、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機械裝備製造、新型建材六大優勢產業。
李寧平介紹,其中,伊寧園區重點發展以紡織服裝、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製藥、新型建材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科技型企業,邊合區、高新區重點發展以機械製造、IT業、生物技術和電子信息等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蘇拉宮工業園、新天煤化工循環經濟園重點發展現代煤電煤化工產業,5個中小微企業園大力發展特色民生工業,形成以伊寧園區為龍頭,以邊境經濟合作區、蘇拉宮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支撐,以5個中小微企業園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按照這一規劃,伊寧市在2014年及往後將着力引進投資強度大、產業鏈條長、產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環境影響小、帶動就業多的項目,特別要加大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力爭招商引資超100億。
「從某種程度上說,伊寧市只有定位發展外向型經濟、報稅產業,才能將影響力放大。」李寧平表示,伊寧市以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大力發展進出口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托中亞國家的資源,發展外向型產業,打造伊犁河谷經濟增長極,進一步奠定伊犁河谷經濟圈核心地位,逐步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支撐點和標誌性城市,走綠色崛起之路。
民族特色 打造標誌性國際都市
在李寧平看來,伊寧市要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標誌性城市,就必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建設品位,打造民族特色,強化城市管理創新,塑造現代城市形象,全面加快伊寧國際都市建設步伐。
李寧平表示,要加快完善伊寧市城市規劃,注重區域和項目協調、居住與環境協調、現代與傳統協調,結合民族特色、文化本底和區域工程,整體把握城市風貌的塑造、色澤的選擇,建築風格的確定、要素的排列、肌理的傳承。
「我們要用3到5年的時間,將伊寧市建設成為充滿生機的活力城市、民富市強的實力城市、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安居樂業的幸福城市、團結穩定的和諧城市,手繪邊陲花城『美麗中國夢』新篇章。」李寧平說。
按照生態立市、環保優先的原則,伊寧市把市域空間分成三大區塊:北部生態涵養區、城市規劃區、現代農業發展區,從而確定了「東聯、西拓、南優、北控」的總體發展方向,形成「一帶三心六片區」的空間結構。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伊寧市打造標誌性城市倚重的就是民族特色,讓伊寧市『亞洲民族博物館』的美譽名不虛傳。2014年,伊寧市將全力推進城市特色建設,加快六星街至江蘇路片區俄羅斯風情特色建設;加快蘋果果園片區「伊犁記憶」特色建設;加快後灘濕地片區維吾爾風情特色建設;加快西公園片區哈薩克風情特色建設,各城區形成「一街一景觀、一區一特色」的城市建設新格局。
其中東城區、中心城區等老城區要突出一體多元文化特點,將維吾爾、哈薩克、俄羅斯、回族等民族文化特色與舊城改造相結合,恢復「伊犁記憶」,打造「文城結合」的歷史民族特色區域;南岸新區、伊犁河兩岸、皮里青河兩岸要注重生態景觀建設,形成「外河內湖」的生態標誌性區域,重點加快伊犁河兩岸休閒娛樂設施、遊客接待中心和大型綜合商務中心建設,打造集生態、度假、休閒、觀光、娛樂、體驗等功能為一體城河輝映的旅遊勝地,拉動人流、商流、物流聚集,努力將其建成最具塞外江南風貌又具國際都市形象的生態特色區域;西城區、開發區城市建設突出現代風貌,完善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提高公共配套服務能力,產業要注重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產城結合」的現代化特色區域。
對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的城中村,伊寧市在盡可能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改善居民條件,避免大拆大建,創造「遠望及山、近憩環水、心懷鄉愁」的美好生活環境,構建以「人」為核心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促進被徵地農民職業上從農業到非農業、地域上從農村到城鎮、身份上從農民到市民的「三維轉換」。
與此同時,伊寧市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推進步伐,運用「數字城管」平台,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信息化、人性化、精細化和視覺化。
「大伊寧」打造立體國際聯運樞紐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深化中國和中亞五國經貿交流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伊寧是新亞歐大陸橋西部橋頭堡和連接中亞的重要樞紐,在亞歐經濟全科威特深化發展中得『上風上水』之利。伊寧擁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佔貿易投資自、便利化的先機,將在聯通西歐、中亞、中國東部地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畢吉耀如是說。
獨特的區位優勢、文化優勢、經濟優勢、社會事業發展優勢、和諧環境優勢等,都為伊寧市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2013年精伊霍鐵路與中亞國際鐵路接軌後,以公路、鐵路、民航為框架,東西貫通、南北交匯的開放性大交通格局已經形成,增強了伊寧在新亞歐大陸橋的戰略樞紐作用,為伊寧市吸引投資和擴大貿易規模,加快發展對外流通業、出口加工業、旅遊業及服務業,創造了新的條件。
伊寧市正成為集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聯運樞紐,中亞及歐洲貿易的最大通道。
「初步考慮把伊寧市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對中亞、西亞一帶有吸引力、有影響力、有投資潛力的標誌性城市,把伊寧市建成一個國際的物流港、金融港、現代產業的聚集地和旅遊的目的地。」李寧平信心滿滿地展望。
李寧平表示,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通」構想,伊寧市首先應該在交通上發揮樞紐作用,特別在東聯西出、西來東去這個大通道上,發揮鐵路、航空、高速公路,尤其是雙西線上的樞紐作用,來發展鐵路物流、淩空物流、公路物流。
早在2012年,伊犁州就開始着手構建一伊寧市委中心的「大伊寧」經濟圈。伊寧市東聯伊寧縣,南面接伊犁河與查不查爾西伯自治縣相連,西拓至可哥達拉,北擴達霍城。與此同時,也在謀劃「大伊寧」文化圈和旅遊圈,伊寧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將逐步顯現。
李寧平認為,伊寧市可充分利用與中亞毗鄰的地緣優勢、霍爾果斯特區的政策優勢,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打造為中國詳細開放的橋頭堡,新疆天山北坡西部中心城市。
「今年伊寧市將加快『大伊寧』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爭取開通伊寧與歐亞城市國際航線。」李寧平表示,要構建起立體交通網,發揮伊寧市交通樞紐的作用。
2014年,伊寧市將繼續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需要,下大力氣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更好地滿足「大伊寧」一小時經濟圈建設和發展對外貿易的需求,伊寧市正加緊建設集商貿展示、商品流通、古城保護、綜合服務、出口加工、汽車市場六大功能區為一體綜合性國際商貿物流園區。
李寧平明確表示,伊寧市作為伊犁河谷的經濟和資源配置中心,將通過高標準開發建設綜合保稅物流園、伊寧國際物流園等重點項目,着力培育和發展商貿物流產業,使伊寧市在伊犁河谷經濟和資源配置中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內引外聯」的國際經濟通道功能,進一步面向中亞、西亞及俄羅斯市場,打造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橋頭堡。
「對伊寧的產業結構實施調整,將加快重點公路建設,提升鐵路的運輸能力,推進機場的建設,打造商貿物流中心,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李寧平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更增強了緊迫感。
「幸福伊寧」奏響和諧發展主旋律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伊寧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通過打造生態宜居、快速發展、文明衛生的城市,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在實現科學跨越、後發趕超的過程中,在推進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過程中,在凝聚人心和社會共識的過程中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謀發展、盼富裕、思穩定、促和諧已成為伊寧市的主旋律。
用李寧平的話說,只有切實把資金用在改善民生上,做好民生工程,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指數,才能將打造「幸福伊寧」落到實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強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業。
2014年,伊寧市把增加少數民族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提出轉變觀念引導就業,提升技能促進就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拓寬渠道增加就業,進一步健全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制度,完成巴彥岱鎮、喀爾墩鄉、達達木圖鄉等11個就業市場建設,鼓勵自謀職業和靈活就業,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規定相關企業招錄本地員工比例不得低於70%,全年將實現城鎮各類人員就業1.3萬人次。
2014年,伊寧市還將完成3500戶安居富民房、360戶定居興牧房和3270套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飛機場路、G218線、後灘、毛紡廠、勝利路等片區3000戶棚戶區改造任務。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領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教育發展的本質和最終目的。
今年,伊寧市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成6所學校和7所幼稚園建設,改擴建25所學校,新增校舍15萬平方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力解決「入園難」問題,加強雙語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打造伊犁河谷教育中心和全疆教育強市。
「以教育、就業、人才和產業援疆為重點,高標準推進第八批援疆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精品項目。」李寧平表示,援疆工作也繼續向民生傾斜,將進一步加大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力度。
「我們只有全力推進涉及民生的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才能不斷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們要從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需求入手,努力促進我各項社會事業協調健康發展。」李寧平表示。
「美麗伊寧」 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宜居城市
伊寧市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穿城而過的伊犁河孕育的生態環境,更是讓伊寧市在自然資源中得天獨厚,成為中亞區域生態環境、自然條件和旅遊文化資源最佳的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伊寧市名不虛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曾提出「把伊犁建設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精品」。
李寧平表示,按照將伊寧市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知名「民族文化旅遊城」的定位,要實現「塑造體現多民族特有文化和融合文化的旅遊城市、體現絲綢之路新北道重鎮的城市發展的旅遊城市、體現多民族文化遺產在當代傳承與展示的旅遊城市、體現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旅遊城市、體現多民族生活文化與產業文化的旅遊城市、體現邊疆地區民族繁榮與民族進步發展的旅遊城市」的發展目標。
經濟快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要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標誌性城市,保護生態環境是前提,也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伊寧市在環境保護方面有「兩大鐵律」,即:凡是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污染防治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凡是企業生產與技術設備不符合國家先進工藝和環保質量的,都禁止進入,對現有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嚴格限期整改到位,強制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後產能。
伊寧市是新疆的一張生態名片,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打造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條件。
近年來,伊寧市以建設「美麗伊寧」的目標,堅持「生態立市」、「環保優先」、「兩個可持續」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事關長遠的重中之重,以建設生態宜居森林城市為目標,不斷優化城市佈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突出水、花、綠等特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了以人為本、以綠為根、以水為魂、以花為美的開發建設思路。
2014年,伊寧市將突出水、綠、花、果的城市生態特色,採取沿街播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的方式,加大城區綠化力度,新建蘋果公園、兒童公園等6個公園,加快G218線等城市出入口綠化提級改造,使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重點推進伊犁河兩岸、皮里青河兩岸和北山生態綠化建設。
李寧平表示,2014年將通過推進「藍天工程」,確保全年優良天數保持在95%以上,將伊寧市建成天藍地綠、水清花美、空氣清新的宜居城市,這是伊寧市黨委、政府2014年努力奮鬥的目標。
未來的伊寧市將是一個城中處處有綠地、花園,公園、濕地包圍城市,人人享有綠色、花卉的生態宜居城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個民族的、現代的、國際的名副其實的生態宜居標誌性城市。
文化引領 續寫河谷文化新傳奇
伊犁曾是新疆歷史文化發展的集中地,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伊寧市作為伊犁州的首府,37個民族在這裡攜手發展,被稱為「亞洲民族博物館」。
「伊犁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養育了生活在這裡的各民族兒女,她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方面的富足,更給了我們深邃悠遠的河谷文化。」李寧平深情地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引導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多種文化的支撐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發展,而獨特的文化則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
李寧平表示,伊寧市擁有多種文化並行發展的格局,通過兼收並蓄,打造特色城市建築和文化街區,體現伊寧市包容、創新的城市精神和風貌。同時,伊寧市依托伊犁河,致力於將伊犁河獨特的生態文化做大做強,將伊寧市打造成水域環繞、低碳環保的城市。
當然,文化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城市建設,更要融入群眾生活,讓群眾參與其中,在生產和生活上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成果。伊寧市推行的安居富民工程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從生活理念、健康理念等方面對群眾進行了有益的引導。
2014年,伊寧市將建成伊寧體育館、演藝中心、科技館等一批文化場館,通過建設一批基層文化陣地,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民俗文化旅遊節、新歌唱伊寧等大型文化活動將繼續舉辦,還將拍攝一部反映王蒙在伊寧工作生活為題材的電影。
通過現代文化的引領,伊寧市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創新力,使整個社會更加和諧發展,能早日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標誌性城市。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區域,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其東邊牽着亞太經濟圈,西邊系着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2013年11月,包括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8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24個城市和地區的代表齊聚烏魯木齊並達成「烏魯木齊共識」:充分發揮經濟帶沿線城市的作用,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合作、大發展、大繁榮。主要內容包括加強城市之間政府交往,開展合作對話,增進友誼和相互了解,相互間確定成為夥伴城市;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經驗的交流和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增強各城市的發展能力;加強經貿往來,促進共同發展;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等。
在李寧平看來,絲路駝鈴聲早已遠去,但以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古絲綢之路精神永存。傳承絲路精神,順應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牢牢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機遇,讓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天賦使命。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距離歐洲最近的城市,伊寧市當仁不讓,將成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支點,撬動亞歐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