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家風:義字當先 低調做人

2014-04-03
■楊瀚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 本報北京傳真■楊瀚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 本報北京傳真

雖未見過面,但楊瀚對祖父楊虎城的生活細節仍所知甚多。身為西安事變研究會會長,祖父也是他研究的主角,「愛國愛民是楊虎城倡導的家風,從他給我父親取名楊拯民就能體現出來。」楊瀚說。

高風大義 為國捨「我」

楊虎城的出身很苦,16歲時父親就被清政府殺害,18歲參加辛亥革命,從十幾個人的抗暴武裝開始,一點一點發展成了一個6萬人的武裝集團。而在西安事變前夜,楊虎城在等待張學良的時候,曾激動地說:「這次事件發動後,咱們這個攤子就摔了。」

在當時中國的內戰戰場上,楊虎城的部隊戰鬥力非常強,他也意識到,這樣一支軍事勁旅,在這次事變中就要解體了。「但是他仍然很明確,為了國家和民族,這個攤子摔了是值得的。」楊瀚認為,在民族大義和個人、集團利益面前,楊虎城選擇了前者。抗戰爆發以後,儘管當時楊虎城被流放國外,他也始終堅持要回國參加抗戰。「當然他完全可以留在國外,生活衣食無憂,只要他不繼續反對蔣介石,相信他還是能夠活下來的,但是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毅然決然回國參加抗戰。」

仰視百姓 服務百姓

在楊瀚的電腦中保存中很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在任陝西省主席期間,祖父親自勘探水利線路。回老家和老鄉一起照的相片中,光着屁股的孩子都有。」

楊瀚回憶說,祖父在當了陝西省主席後,為母親和弟弟等家人租了一套房子,但自己仍然住在兵營裡。當時有衛兵和家裡傭人稱父親楊拯民為少爺,稱姑姑為小姐,祖父聽後專門強調不許這樣叫,只許叫名字。

父親楊拯民曾經告訴楊瀚,祖父一直要求子女認真學習,愛國愛民,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是基本的家風。楊虎城視察農村工廠的時候,經常帶着楊拯民。此後楊拯民任天津市副市長時,考察工廠、基層時也經常帶着楊瀚。在楊瀚9歲時家裡開始訂《參考消息》。

祖輩、父輩的作風和要求或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着楊瀚,「祖父要我們低調做人,要學習理工科為國家經濟建設做貢獻。在生活方面要樸素,不要有優越感。」楊瀚說,當師長時,祖父在參加縣裡會議與鄉紳們合影,別人都坐在椅子上,只有他盤腿坐在地上,「他這是要讓自己低一點,仰視百姓,這種精神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