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人面對政制改革這個議題,在討論時可能出現分歧。分歧成因,除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外,思考模式也不可忽略。近年,「對/錯、真/假、我們/他們、朋友/敵人、道義/非道義、民主/獨裁、正義/非正義」這類的「思考二分法」,似乎已成為港人(包括從政者、學者、大中學生)思考的慣性模式。在此情況下,我們所想追求的,完全是此邏輯的確定。若某事不真,那麼它肯定是假的;若某事不假,它肯定是真的。這種極端化容不下「中間地帶」。
「思考三式」助解僵局
「思考二分法」的極端化令我們對事情分析變得僵化。例如在政制改革爭議中,部分支持「港人自主者」認為,應由港人自決政制模式,不用考慮任何限制(例如基本法)。特區政府一旦不接受其意見,即被稱為一個不尊重港人、破壞「一國兩制」的政府;同時,他們又視己方一切所做的皆為「正義」行為。
當前,本港社會正進入一個極端化時期,一些重大經濟和民生的議題皆成為「我對你錯」的爭論模式。例如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被指破壞生態、發展新界東北被指「滅村」,引發各種爭議,一次一次地出現「我對你錯」的二分化局面。究其成因,可能與教育方向及教學方式有密切關係。筆者認為,通識科老師只要上課多教授以下「思考三式」,便有助打破學生的「思考二分法」:
1. 釐清式:對於某些知識概念,即使只有模糊理解也沒多大關係,但對某些重要概念就必須釐清,否則很危險。例如早前有人提出「佔領中環」,很多市民未弄清事件便接受,並開始討論如何佔領。因此,當接觸到一些社會新議題(X)時,先要弄清「X是甚麼意思」。
帶領學生討論理據為何
2. 辨理式:提問方法是「X有甚麼理據」。教師教授「佔中」議題時,可要求同學討論「這種行動成效有甚麼理據」。這令學生意識到要從理據的可靠性去評估不同議題。
3. 開拓式:「關於X,還有甚麼可能性」。前兩式用於批判性思考,是基本的;第三式用於創意思考,有助打破「思考二分法」。在討論「佔中」議題時,學生自問:「除這些激進行動外,有否其他爭取民主的更好方法?」
以上三式易學難精,且對生活有極大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加應用,假以時日,會發現它們所發揮的效果,令思考不再囿於「二分法」的成見。■李偉雄 福建(小西灣)中學通識科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