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思考二分法 思考極端化


今年,港人面對政制改革這個議題,在討論時可能出現分歧。分歧成因,除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外,思考模式也不可忽略。近年,「對/錯、真/假、我們/他們、朋友/敵人、道義/非道義、民主/獨裁、正義/非正義」這類的「思考二分法」,似乎已成為港人(包括從政者、學者、大中學生)思考的慣性模式。在此情況下,我們所想追求的,完全是此邏輯的確定。若某事不真,那麼它肯定是假的;若某事不假,它肯定是真的。這種極端化容不下「中間地帶」。

「思考三式」助解僵局

「思考二分法」的極端化令我們對事情分析變得僵化。例如在政制改革爭議中,部分支持「港人自主者」認為,應由港人自決政制模式,不用考慮任何限制(例如基本法)。特區政府一旦不接受其意見,即被稱為一個不尊重港人、破壞「一國兩制」的政府;同時,他們又視己方一切所做的皆為「正義」行為。

當前,本港社會正進入一個極端化時期,一些重大經濟和民生的議題皆成為「我對你錯」的爭論模式。例如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被指破壞生態、發展新界東北被指「滅村」,引發各種爭議,一次一次地出現「我對你錯」的二分化局面。究其成因,可能與教育方向及教學方式有密切關係。筆者認為,通識科老師只要上課多教授以下「思考三式」,便有助打破學生的「思考二分法」:

1. 釐清式:對於某些知識概念,即使只有模糊理解也沒多大關係,但對某些重要概念就必須釐清,否則很危險。例如早前有人提出「佔領中環」,很多市民未弄清事件便接受,並開始討論如何佔領。因此,當接觸到一些社會新議題(X)時,先要弄清「X是甚麼意思」。

帶領學生討論理據為何

2. 辨理式:提問方法是「X有甚麼理據」。教師教授「佔中」議題時,可要求同學討論「這種行動成效有甚麼理據」。這令學生意識到要從理據的可靠性去評估不同議題。

3. 開拓式:「關於X,還有甚麼可能性」。前兩式用於批判性思考,是基本的;第三式用於創意思考,有助打破「思考二分法」。在討論「佔中」議題時,學生自問:「除這些激進行動外,有否其他爭取民主的更好方法?」

以上三式易學難精,且對生活有極大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加應用,假以時日,會發現它們所發揮的效果,令思考不再囿於「二分法」的成見。■李偉雄 福建(小西灣)中學通識科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惜物減廢:「免廢讀中大」小組 助退宿物資「重生」 (圖)
話你知:了解食量減廚餘 學用三色回收桶 (圖)
永不言敗:講座僅一人聽 餐券「利誘」無人理 (圖)
設計節能空調 城大生三星賽奪冠 (圖)
吳克儉訪比利時增教育聯繫
中大月底莎劇賽 兩岸四地薈萃 (圖)
文匯學林:喧鬧社區背後的「被遺忘者」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拉布燒錢 政府埋單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OK鏡唔OK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高鐵通世界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罵仔遺禍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浙萬民抗建焚廢廠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兩岸貨貿談判遇阻 (圖)
通識把脈:思考二分法 思考極端化
百巧成窮:在職貧窮 越做越窮 (圖)
概念圖:「新貧窮」與「M型社會」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