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小學,朱敏才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書寫英語。 新華社
夫唱婦隨扎根貴州山村 歷九寒暑授課無怨無悔
一位是年逾七旬的中國前駐尼泊爾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一位是年過六旬的中國第一批英語教師。朱敏才孫麗娜夫婦,2005年毅然放棄含飴弄孫的生活,走進貴州邊遠山區義務支教,至今已有9年。其間,朱氏夫婦足跡遍及興義尖山苗寨、遵義龍坪等地,為大山裡的孩子帶去了專業英語等課程教學。雖年邁多病,但是朱氏夫婦坦言:「只要有學校願意接收,爬不起來再考慮回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 虎靜,實習記者 周雲伊 遵義報道
14年前,朱敏才是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曾在坦桑尼亞、尼泊爾、加拿大等國工作了17年。如今,他和妻子孫麗娜是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小學的義務支教老師。
棲身陋室 矢志深山育人
兩人的支教之路始於2005年。當年年初,已退休的朱敏才和孫麗娜有感於大學生徐本禹的支教事跡,隨即產生了到貴州山村支教的想法。經過多番輾轉聯繫,當年8月,兩位老人來到了貴州望謨縣二小,正式成為一名支教教師。
住過與廁所一牆之隔的宿舍,曾因凝凍無法下山買菜,甚至一個月才洗一次澡......不領工資、去條件艱苦缺教師的學校,9年來,朱敏才夫婦輾轉貴州五所小學,足跡遍及望謨、尖山苗寨、遵義龍坪等地。
龍坪鎮中心村小學是朱敏才夫婦的第5個支教點,記者來到兩位老人在校臨時的「家」。這是個貼着學校食堂的套間,每當食堂一煮飯,屋裡就嗆得呆不住人。
在這個「家」裡,最吸引人目光的是裡屋的一座被破舊大床單遮起來的「小山」。掀起單子,裡面存放着一些不易腐爛的蔬菜和水果。因為離市集比較遠,兩位老人通常是每周三出去採購一次,用行李箱拖着一周的食物回家。
「這是支教過的學校裡條件最好的。」孫麗娜滿意地指着裡屋中一個邊長大概半米的四方水泥池說:「夏天對着這水龍頭還可以洗澡,之前的學校可沒有這待遇。」
早七晚五 課程表全排滿
最讓朱氏夫婦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興義市尖山苗寨小學。朱敏才夫婦表示,「那是個曾經從北京需要坐30多小時火車、7個多小時汽車、1個多小時巴士、1個小時電單車,再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才能到達的地方」。孫麗娜說,學校只有兩間簡陋的石頭教室,只有一位代課教師,學生們不會說漢語。
在這個靠每戶村民背7,000斤石頭蓋起來的袖珍小學裡,兩個老人成了「頂樑柱」,從早上7時到下午5時,課程表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山裡多有蛇鼠和野狗,孩子們出行不太安全,朱敏才就自創了尖山棍法,教孩子們在驅趕蛇鼠的同時鍛煉身體。
在兩位老人的耐心教導下,尖山苗寨小學的孩子們學會了查字典、唱漢語歌曲、自然地用英語打招呼......朱敏才和孫麗娜找到了支教以來最大的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