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姓故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泰山光明使者 踏出第五山路


放大圖片

■張愛國與徐東生檢修完畢下山。 袁文浩供圖

自古以來,登山東泰山有四條路,起點分別是紅門、天外村、桃花源和天燭峰,每一條皆以艱險崎嶇著稱。很少有人知道,在泰山懸崖峭壁間還有一條小路更為難走,此路沿着泰山的電力線路,穿密林、爬陡坡、越深澗、攀崖壁,直到岱頂,被稱為「泰山第五條路」。多年來,幾代電力工人在這條路上勘察、架線、巡視,守護着泰山景區的光明,亦丈量着不為人知的坎坷險途。本報記者近日隨兩名巡線工人上山,近距離體驗他們平淡卻不平凡的工作艱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亓娜,實習記者 蓋惠娟、王碧玉 山東報道

上世紀80年代,到泰山遊覽的中外遊客數量直線上升,基於景區的長遠發展以及駐泰山十餘家單位的需求考慮,當地政府決定修建泰山索道,急需一條從山腳直達山巔的現代化輸電線路提供保障。按照當初的設計要求,要架設的線路必須隱沒在遊客視線之外,且不能影響自然景觀,這給早期的架線和現時的維護巡視均帶來相當的難度。

翻山越澗巡線 無懼嚴冬酷暑

據悉,目前這條電力工人所走的不能稱之為「路」的小路,幾乎深藏於泰山的峽谷和偏僻的山崖上,以捷徑直達中天門,而後走入地下,上到岱頂,成為泰山索道、賓館、雷達、轉播台以及景區其他用戶的保障。途中需經過原始森林12處,密不透風的灌木叢23處,30度以上的陡坡46處,較緩或刀背似的山脊19道,此外還有深溝21條,青石崗20座和直上直下的懸崖絕壁1處。

今年45歲的張愛國,是泰安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工區巡線班長,他的搭檔徐東生,是一名「80後」青年。兩人的巡視路線,是從泰山腳下羅漢崖的80號基桿塔到中天門處的100號基桿塔。這條線路大多是在人煙罕至、灌木叢生的深山中,很多地方沒有路。即使踩出來羊腸小道,也很快就被茂盛的植被所覆蓋。

5月的泰山仍春意盎然,記者卻已無暇觀賞路邊的風景。一早隨着兩人從80號基桿塔走到83號,用了一個多小時,早已精疲力竭。一身橙色工裝的張愛國告訴記者,下一段已沒有路,84號基桿塔位於對面的半山腰,需要翻越對面的一座山澗。張愛國說,最難受的是夏天,腳下的籐蔓纏纏繞繞,旁邊的蒿草比人高,在近40度的高溫下穿着工裝,背着幾十斤的工具前行,張愛國笑稱就像「蒸桑拿」一樣,更何況還有成群的蚊蟲嗡嗡叫着,時不時隔着衣服叮上一口,讓人又痛又癢。但最危險的卻是冬天霜雪時節,山高路滑,為了不跌倒,有時他們只好手腳並用慢慢爬上去,跌跌撞撞的難免摔倒。

廿二年巡線路 用平凡寫就忠實

由於對體力的要求較高,張愛國在巡線隊已經屬於年紀大的老員工。1992年,張愛國從部隊轉業到泰安電力輸電運檢部門,第一次巡線就被老班長張立柱帶到了原泰山索道送變電指揮部總指揮于達元的墓地。在張愛國眼中,那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泰山的中天輸電線就是他帶着同事們一手架起。

也是從那一天起,張愛國覺得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他清楚的意識到,這條在外人看來表面崎嶇難行的小路,其實背後凝聚了前輩們的汗水甚至生命。此後每次巡線,他都會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一幹就是22年。

相關新聞
昔日外交官 今鄉村教師 (2014-05-22) (圖)
真情支教感召 愛心接力山區 (2014-05-22) (圖)
「爬不起來再考慮回京」 (2014-05-22) (圖)
泰山光明使者 踏出第五山路 (2014-05-22) (圖)
巡線須具「鷹眼兔腿」 (2014-05-22) (圖)
夫妻同心護林 喪親捱窮不離崗 (2014-04-19) (圖)
觀察火情 要訣在方位 (2014-04-19) (圖)
「狀王」修保擔道義 為窮人打官司 (2014-04-19) (圖)
抵押車與房 貼錢為弱群 (2014-04-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姓故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