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在中環偶遇星腔唱家黎佩娟,她告訴我撰曲家王君如已經進了安老院舍居住。黎氏自從教育署退休後,一直承擔照顧王老師的責任。老人家住進安老院舍,她仍然常常前往探訪。
我和王君如老師並不熟落,記得二十多年前曾通電話,那時他的健康不太好,說話聲音很弱。根據網上找到的資料,王老師1922年出生,今年已是92歲高齡。他的家族祖孫四代早在1920年以前已居在西灣河太寧街。長兄名王深泉,比王老師大三歲,當時寫文章的筆名是秦西寧,後來以舒巷城的筆名創作新詩。王老師平日處事極為低調,晚年幾謝絕一切社交應酬,但他撰曲造詣深厚,遣字倚琑A別具風華,在粵曲藝術界中飲譽殊深,備受尊重。
王老師的作品以《吟盡楚江秋》一曲最為膾炙人口。 《吟盡楚江秋》是他特別為鍾自強先生撰寫的,自1958年起,一唱幾十年。鍾自強以「業餘唱家」自稱,除《吟盡楚江秋》外,曾灌錄的唱片和唱帶有《玉人何處教吹簫》、《情僧偷到瀟湘館》、《惆悵沈園春》、《綺夢消沉》、《天涯憶舊》、《還琴記》;此外,香港電台唱片房還保存他主唱的《山伯臨終》、《寶玉逃禪》兩首粵曲的錄音。
鍾自強從學於陳徽韓老師,被奉為「豉味腔名家」之一。鍾氏推崇李向榮為豉味腔鼻祖。對於豉味腔,鍾氏曾分析道,豉味腔首重感情,唱者必須先了解曲中人性格和曲詞詞義,那一句高吭高歌, 那一段低徊小唱,都要好好掌握, 否則便唱不出 「豉味」來。他又指出,這種腔充滿柔情,講求深度,適用於多情秀才, 落難文人之類的角色。
鍾氏為人低調,外間對他生平所知不多。我當年在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節目選播《吟盡楚江秋》,並透露想知道鍾氏的近況。幾天後,收到聽眾的電郵,說她曾在社區中心跟隨鍾自強老師學習粵曲,不過一年多前已身故。她說鍾老師甚少提及往事,但教學態度十分認真。
粵曲歌壇曾經在穗港兩地風光大半個世紀,但留下的資料不多,舞榭歌臺,只能在雨打風吹凋零。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