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省粵劇青年團副團長彭慶華在華工開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因為詠春近幾年很熱,但粵劇很冷,所以就想着用詠春包裝粵劇,讓人們重新看粵劇。」廣東省粵劇青年團副團長彭慶華早前組織了10場高校講座,主題是「粵劇與詠春」,他把詠春的木人樁帶到了每一個講座現場。近日,他在華南理工大學開講。為了展現原汁原味的嶺南文化風采,彭慶華全程使用粵語講解,但來自省外的同學一樣聽得有滋有味。
和聽戲的人都成朋友了
彭慶華出生在西關。如今,康王路與西華路交界的路面,曾經是彭家的祖屋。如同粵劇《再進沈園》裡的唱詞「斜陽畫角哀,詩腸愁滿載,沈園非復舊池台」,彭慶華完全尋找不到祖屋的蹤跡了。
5歲以前,彭慶華一直住在西關爺爺家。「我爺爺愛聽粵劇,整天都開着收錄機,我就跟着哼。」彭慶華記得,自己4歲的時候就能把《萬惡淫為首》、《光緒皇帝思珍妃》等曲目背得爛熟。
7歲那年,爺爺開始教他詠春拳。彭慶華的爺爺名叫彭鴻秋,人稱「八叔」,是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的詠春拳好手。
「我練了一兩年就找我父親過招,想着他20多年沒練過了,而且很文弱的樣子,結果發現,我爸是高手。」彭慶華說,父親是文工團裡的揚琴手,承襲父輩也學過詠春。
1997年,彭慶華畢業入職廣東粵劇院,成為一名龍套演員。「真的是從龍套跑起來的,也當武打演員。偶爾能夠擔綱男主角。」在粵劇團,練習詠春的經歷讓彭慶華演打戲時得心應手。「力量感、衝擊感,攻防意識都會比別人強一點。」但他坦承,在詠春上花的功夫,遠不及粵劇。7年之後,彭少華進入廣東粵劇青年團,成為大部分戲裡的男一號。
唱了17年的粵劇,彭少華說,台下聽戲的還是那些人。「請我們出去演出的班主一直沒變,聽眾也一直沒變,很多都成為朋友了。」
粵劇也能玩Cosplay
彭慶華對粵劇的未來很擔憂,他擔心觀眾斷層、年齡老化、思想斷層。於是,他開始想辦法找些讓年輕人感興趣的東西,融合在粵劇裡。此次大學的巡迴講座中,彭慶華從粵劇和詠春的「姻親」關係、粵劇「四功四法」和中國武術「八法」的相似之處、詠春拳在粵劇表演中的藝術誇張及粵劇南派武打略談幾方面進行了講解。
彭慶華說,所謂粵劇,就是在舞台上和觀眾直面交流的表演藝術;而詠春,作為一種凶狠的拳法,是具有強大的使用和攻防意義,以及極強實踐作用的拳術。粵劇與詠春,有着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詠春,也稱紅船詠春。紅船,是粵劇演員在去表演時乘坐的船。迄今為止,詠春拳幾大流派的祖師,都屬紅船子弟。因此,詠春拳的元素便不知不覺融入到粵劇表演中,形成了獨特的粵劇南派武打表演風格。
「我在戲劇上的各種創新和突破,為的就是把粵劇放到你們面前。我希望能通過這些改變來推廣粵劇,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除此之外,他計劃着在今年年底上演一齣全新的粵劇:將網遊《劍俠情緣三》搬上粵劇舞台。用粵劇的方式,穿Cosplay的服裝,扮演網遊裡的人物,呈現出一場有年輕元素的粵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