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平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戴耀廷近來極力推銷其「佔中雖犯法,但過程非暴力」的主張。不過,他一直沒能回答自己在3月18日《回應張德江》一文提出的問題,即最後抗命行動會否導致香港混亂?
應該說,「佔中」原本即游走法律邊緣,一經發起,組織者若對群眾稍失節制,就可能發生不可逆轉的質變、滑入法外之淵。一句輕飄飄的「沒有人能預料到」, 是提前撇清責任。
群眾稍失節制 滑入法外之淵
當前,戴耀廷等發起人四處號召市民響應「佔中」行動,以向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施壓,但仍疏於思考走上街頭之後的秩序糾察、退場方案等關鍵問題。其不負責任若此,輿論與市民理應詳加檢視其言行,避免不可知的群眾運動衝擊市民人身權益、本港法治基礎。
戴耀廷意圖以「佔中」這一大殺傷力武器來佔領道德高地、推行他理想中的行政長官普選。「佔中」陳義頗高,但各界也注意到,運動的進行須以參與者服從高標準的群眾運動規範為前提。
為此,時事評論員練乙錚去年9月曾建議「佔中」參與者「自綁」;戴回應稱會考慮該建議,以顯示參加者自我約束、抗拒暴力的信念;但社運人士中對此頗有非議,如陶君行就直言,要研究有關建議的目標及可行性,並須探討參加者意願,「可能有參加者不想被綁住」。
現實是,但凡「佔中」發起並能匯聚一定數量規模的市民,其中成員或平和或激進或文明或暴躁,若缺乏周全、嚴格的行動規範及眾人共同遵循,則公民運動不免誘發暴力。試問,激情對抗的氛圍之下,發起人之中,誰自信有群眾魅力足以引導集體的盲動?
自發出倡議以來,一干發起人煞有介事地關注、前往周邊動盪地區汲取群眾運動經驗,但觀摩學習與掌握運用實在是兩件事,差之毫釐,則謬以千里。
發起者往往難控制佔領行動
近年來,誕生自烏克蘭橙色革命和格魯吉亞玫瑰革命的混亂製造機制,在北非、中東、中亞多國迅速演化。通過佔領廣場表達反對立場的形式,往往伴隨全球媒體的關注,確實爆發出極大的力量,但也超出發起者的控制或初衷。
戴耀廷等人或許精算了顏色革命造成多國政權顛覆的革命榮光,不知是否對支持者、同情者講明「佔中」一經發起,每個參與者所面臨的不可測以及他人、香港社會可能付出的犧牲?
一旦運動曠日持久,參與者陷入疲憊、進退維谷的狀態,不希望通過和平途徑解決問題或尋求外國勢力干預的人或將訴諸暴力,則衝突的性質將一夕改變。這樣的場景已在多地上演,應將這樣不可測事態納入思考範圍。
戴耀廷說「佔中」對他是一個宗教活動,不算政治活動。但不論持何種意識形態,觀察者恐怕都不能否認,這項充滿不確定性的運動更像是意圖一舉成功的政治革命,而不是尋求逐步完善的民主革新。以缺乏理性的道德熱情帶領眾人,戴耀廷的理想應為更多市民所思考、檢討。 (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