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斐迪南大公,觸發一戰。 法新社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現波斯尼亞及黑山首都)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薩拉熱窩塞族人昨日在市內舉行大型活動紀念事件100周年,並為「英雄」普林西普豎立銅像,與市內另一端由歐盟牽頭的一戰紀念活動形成強烈對比,反映在過去一世紀飽受戰火蹂躪的巴爾幹地區,不同種族之間依然存在巨大分歧。
在西歐主流歷史中,普林西普被描述成極端民族主義者,當日在薩拉熱窩市政廳外槍殺斐迪南大公,是藉此爭取波斯尼亞脫離奧匈帝國,加入塞爾維亞。刺殺事件後一個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觸發俄、德、法、英等列強骨牌式互相宣戰,導致一戰爆發。這場當時人類史上最大戰爭歷時4年多,造成3,000萬人傷亡。
冀入塞國 反歐洲一體化
波黑塞族共和國總理多迪克昨日在薩拉熱窩主持普林西普銅像揭幕儀式,他形容普林西普為「自由鬥士」,「奧匈帝國佔領了這裡,這裡的民眾至今仍被分割,從未走在歷史的同一邊」。
儀式期間有年輕演員扮演普林西普走上台向天開兩槍,以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台下塞族民眾高喊「射向北約」及「射向歐盟」等口號。
巴爾幹半島種族問題不僅導致一戰爆發,更在1990年代引發波黑戰爭,雖然戰事結束已近20年,交戰各國亦相繼加入或申請加入歐盟的「大家庭」,但未能彌合種族矛盾,很多波斯尼亞塞族人依然希望加入塞爾維亞,反對歐洲一體化主張。
紀念鬧雙胞胎 拒赴歐贊助活動
同樣在薩拉熱窩,由波黑聯邦(穆斯林與克羅地亞人)控制的另一端昨日有由歐盟贊助的官方紀念活動,並邀請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當年事發地點的市政廳外舉行音樂會,演奏波斯尼亞國歌及歐盟盟歌、德國音樂大師貝多芬名作《歡樂頌》,以象徵兩地已經和解。塞族領袖全部拒絕出席活動。德、法、英等一戰參戰國在內的歐盟28國領袖則聚首比利時出席紀念活動。
普林西普的歷史評價多年來有不同定位,南斯拉夫時期由於以塞族人為主體,故他被視為革命英雄,頌揚他為斯拉夫人民的自由奮門犧牲。但南斯拉夫解體後,波黑內部各族對他的定位出現分歧,塞族人仍視普林西普為民族英雄,但穆斯林及克羅地亞人則視他為恐怖分子。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
《衛報》/《每日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