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公屋輪候時間問題,並聽取關注團體的意見。運輸及房屋局承認,4人家庭的單位供應不足,未來會多建這類單位,希望能紓緩住屋問題。而多個關注房屋團體於會前在立法會外請願,表達訴求,有團體批評房委會取消對殘疾人士恩恤安置,令殘疾人士被迫住劏房,冀當局正視。
根據當局提供文件顯示,公屋輪候冊上有超過1.9萬家庭核准者申請人,輪候3年或以上仍然未獲配屋,其中4人家庭佔超過四成。運輸及房屋局承認,4人家庭的單位供應不足,令輪候時間較長。
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王天予表示,輪候時間是計算過去1年,申請人由登記日直至首次配屋,去年6月的調查中,3人至4人家庭的單位,以及輪候市區及擴展市區的單位都有較多人申請,承認此類單位的輪候時間長,而在未來3人至4人的公屋單位會佔供應量四成。她重申,局方正積極覓地建屋,「市區和擴建市區都會多建一些,在這方面希望可以紓緩一點。」但即使建屋情況順暢,仍需要5年單位才能落成。
團體批取消殘疾優先上樓
香港房屋政策評議會代表劉加譽指出,目前約有11萬名非長者單身人士正輪候公屋,但每年只有2,000個配額,即使不再接受新申請,仍需50年時間才可消化,等同「上樓無期」,認為政府必須增加非長者單身人士配額,並建議在申請時增加在職要求,考慮申請人的生活環境,例如現時居於劏房有分加,與家人同住則減分。
殘疾人士住屋關注組表示,有成員等候超過7年仍未能上樓,劏房不但租金貴,亦無任何殘疾設施,而居住在劏房六年的失明人士在會上表示,協助她的社工曾說因她有工作,能負擔租金,所以沒有恩恤需要 。她指,殘疾人士難找工作,收入亦不高,批評政府取消殘疾人士優先上樓的政策是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