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大:下半年經濟仍樂觀


放大圖片

■王于漸 (左)稱,強健的本地需求將續為本季經濟提供動力。旁為王家富。 張偉民攝

外圍挫首兩季表現 港今年增長預測降至3.1%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涂若奔)由於外圍因素拖累,本港經濟出現下滑趨勢。香港大學昨日發表報告預料, 2014年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上升2.9%, 較此前預測的3.7%有所調低, 主要反映北美因受嚴冬影響而削弱了外部需求,而第三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將上升3.4%。全年的升幅預測也由此前的3.5%調低至3.1%。不過,港大強調總體而言,對本港下半年的經濟前景仍持審慎樂觀態度。

港大經濟系教授王于漸指出,今年第一季, 嚴冬對美國經濟的打擊較預期大,超乎預期的萎縮直接令香港同期的外部需求增長減慢。不過,強健的本地需求將繼續為第三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提供動力, 佔總增長的2.6個百分點; 而以貨品及服務出入口淨值計算的外部需求, 則只貢獻0.8 個百分點。港大經濟學首席講師王家富預料,失業率在第三季將保持在3.2%水平,與第二季相同。通脹在短期內會略為平穩。整體通脹率將由第二季的3.7%,增加至第三季的4%。

5月零售料續跌 本季將回升

4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下跌9.5%,珠寶銷售量下降37.7%,引起各界最多關注。王家富昨日於記者會上對此回應稱,這主要是由於去年同期的基數較大導致,當時內地客掀起一輪「搶金潮」,令黃金珠寶等商品銷量大增,但這僅屬短期現象,今年未有重現,故令4月數字受到影響。他預料,5月的零售仍會錄得下跌,但跌幅將大為收窄,在「基數效應」消失後,第三季將會錄得正常增長。

被問及限制「自由行」對經濟的衝擊時,王家富表示,收緊「一簽多行」主要打擊水貨客,以便將真正的旅客與之區分,雖然對零售難免有影響,但對服務出口、酒店住宿等行業影響較小。他又稱,目前多數企業仍在港增聘人手,反映外界對本港零售市道預期樂觀,不過由於內地客的結構和消費模式已經改變,若要回復至雙位數的零售增幅,仍需要相當一段時間。

滬港通增機遇 吸引資金湧入

近日港匯轉強也是市場關心的話題。王家富認為,這是由於本港有很多發展機遇,加上「滬港通」及前海概念的落實,促使大量資金在本港尋找投資機會,並積極擴張業務,對本港金融市場有提振作用,但對經濟的影響不大,對出入口表現、物價指數也基本不會有影響。

美明年中料加息 恐衝擊市場

對於未來的經濟前景,王家富表示,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因嚴寒天氣有所延遲,令加息亦或會延期,現時市場預期美國將於明年年中加息,屆時不僅令供樓成本上升,做生意、買股票以及其他投資行為都會受到影響。不過,他估計中國內地經濟可保穩定,即便達不到7.5%的目標亦相差不遠,綜合評估中美兩大經濟體對本港的影響,有信心下半年本港經濟不會有太大的下行風險。

報告又披露,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量度,2014年5月一般價格水平上升了3.7%,預期通脹壓力 在短期內會較平穩。預料整體消費通脹率第二季增長3.7%,而第三季則為4%。第三季通脹的加速主要由於政府電費補貼於今年6月完結。若扣除此措 施,通脹率在第三季應為3.3%。

相關新聞
港大:下半年經濟仍樂觀 (圖)
港大對本港今年經濟預測(按年變幅) (圖)
樓市未逆轉 政府難「撤辣」 (圖)
港股高位爭持 瑞銀撥冷水 (圖)
道富:滬港通落實增投資機會 (圖)
渣打:環球股市將勝債券 (圖)
打工仔積金半年賺2500 (圖)
鴻福堂康達暗盤均升逾6% (圖)
李澤楷買「電動神獸」美麗誤會? (圖)
漢能改名專注薄膜技術 (圖)
李建紅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 (圖)
聯通副總經理李剛辭職
協同通信擬3年後發射二號衛星 (圖)
美蘭機場逾16億購海航資產
98%企業財報過期中止IPO (圖)
PMI回落 粵製造業擴張乏力
前海擬港資享國民待遇 與內資一視同仁 放寬創業門檻行業准入 (圖)
前海對港資國民待遇初擬方案
A股微升 創業板六連漲 (圖)
中廣核法國成立歐洲能源公司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