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02歲的楊伯伯,主動提出可為整體規劃而調整自己的攤檔位置,以協助其他行家搬遷。 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李慧妍)有百多年歷史的小販行業,一直是香港的生活特色之一。經過旺角花園街大火後,小販亦難免需要一些變遷,以符合防火要求。食環署小販資助計劃統籌主管勞月儀指出,因各排檔區情況不同,與小販商討重建或搬遷事宜難度極大,但商討過程中有販商展現「和諧」及「正面」的特性,主動配合其他受影響的攤檔作位置調整。
上世紀70年代初,大批香港工廠倒閉,大量人口失業,街道上湧現「小販潮」。80年代更有內地、台灣及馬來西亞等地的水貨客來港添置生活品,令小販行業興旺,中環利源東西街便是其中一例。該兩條街道現已完成部分排檔的重建工作,不少攤檔的外層已換上新裝,被塗上不同顏色及繪畫,既保留小販街原有的特色,亦增添新活力,吸引更多遊客。
楊伯伯主動搬檔 團結和諧
現年102歲的楊伯伯,年輕時曾擁有多間布行,但28歲那年因被日軍繳去所有的貨物,被逼走上小販生涯,每天朝十晚五在利源西街開檔賣呔,一做便是74年。他回憶指,利源西街初時只有數個攤檔,小販們沒有固定的位置擺檔,但每日都可以在原來的位置看到他們,逐漸與附近的檔主成為好友。
他表示,該處的小販十分團結,在改善排檔區管理前,每個攤檔還是用木板拼湊而成,但小販們每晚關門時都會將木板擺放好,並自覺收拾通道上的貨物,以免構成火險。因此,在商討重建及搬遷期間,一些位於樓宇逃生樓梯對出的攤檔,需要向兩邊或空置地方搬移,而楊伯伯的攤位毋須移動,但他亦主動提出可為整體規劃調整自己的攤檔位置。
遊客續減 嘆「生意難做」
利源東西街販商協會副會長李君孟認為,資助計劃「有利有弊」,因規定攤檔簷篷在縮回時不得超過攤位任何一邊0.45米,令棚頂面積縮細,遇茪U雨時便會出現很大問題。但他亦指,雖然利源東西街從沒發生過火災,但花園街大火「前車可鑑」,認同政府有需要對排檔區的管理作出新規劃,「原本用5年時間去做,亦算合適,但似乎食環署想縮短時間,恐怕會推行過急。」
在利源東街售賣襪子逾30年的李君孟又慨嘆,來購物的遊客逐年減少,客源主要靠中上環的「上班一族」:「生意難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