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廈門海滄西山社村民在社區公共場地內休閒娛樂。 俞鯤 攝
華中師大論壇邀學者考察 研 「共同締造」新模式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要點之一。經過近一年探索實踐,以「共同締造」為凝聚力量、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核心理念的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廈門模式,受到中央高層及學者的高度關注。華中師範大學近日主辦的高端論壇,獲近40位內地、港澳台、新加坡等學者赴廈門考察,實行「借智借腦」着力打造居民自治的有效模式。■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艷芳、俞鯤、林舒婕 廈門報道
人口398萬的廈門市共有城市社區155個,「村改居」社區167個,外來人口超過本地居民數量。從2013年7月起,廈門市積極探索經濟社會轉型難題的破解方法,率先拉開重構社會治理體系的創新探索,開創政府、社會、居民合力共建、協力共管,並具備可信、可學、可推廣的「共同締造」模式,形成了一核多元、互動共治的良好局面,細微而有觸感的變化正在這座城市顯現。
「網格」細分社區 居民共建共管
廈門海滄興旺社區是一個新社區,同時也是工業區的「城中村」,1.5萬人口的社區有1萬多是外地人,人口流動大、管理難度大。去年9月,該社區以樓棟為單元劃分為9個「網格」,將社區服務全面融入網格,社區幹部擔任「網格員」,直接對接網格內的居民。同時,改變以往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發動居民共建共管。廈門首個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園成立了:居民「自己事自己議」,和居委會一起共建、共管自己的家園;理事會、業委會、俱樂部、義工隊......各類微組織也不斷湧現。
如何讓居民自治「落地」,是不少內地城市在治理模式探索中遇到的難題,也曾一度困擾廈門。興旺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許敏芳坦言:「我們這個社區常住人口與外來人口比例約為1:10,治安混亂、服務不足等一直是困擾社區的難題。」實施「網格化」 細分管理,便是廈門在解決此類難題時提出的主要對策。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部研究員周紅雲在參觀興旺社區後表示,行政化和居民參與不足是普遍存在於中國社區的兩個問題,要培育社區,就必須培育社會組織,從而有機會重構基層社會。「社會組織的培育,廈門海滄的做法可圈可點。」
不當萬能政府 簡政放權「瘦身」
「要處理好政府、社會和群眾三者的關係,政府不能一直充當萬能政府,要簡政放權,通過社會組織推動群眾自治。」這是「共同締造」重要推手、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對於搭建系統的基層社會治理框架過程中政府職能轉變的解讀。
以廈門市思明區為例,該行政區對社區現有的88項工作職能,擬減除13項、簡化13項、合併10項。記者在相關文件中看到,思明區擬減除的13項事務工作及專業性工作包括:社區與轄內商家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企業安全檢查等,一系列的舉措將使社區事務成功減負「瘦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