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多彩伊寧 和諧家園。
今年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指出,「民族團結是進步發展的基石。」
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會議期間,習近平再次強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辛鵬
6月19日召開的新疆黨委八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書記張春賢同樣強調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表示應該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近年來,伊寧市圍繞「強團結、促和諧、助發展」這條主線,狠抓「四化」(工作機制長效化、活動開展特色化、宣傳教育常態化、示範引領行業化),爭創民族團結模範城市,取得顯著成效。
從個人到全民 民族團結情滿全城
在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方面,近年來伊寧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全市各黨(工)委、黨組及各單位(部門)進一步完善,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民宗部門綜合協調、其他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伊寧市社區還與四師社區聯合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促進兵地融合發展,以「五個共同」為抓手大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認真解決居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關係融洽,單位與單位、單位與群眾、群眾與鄰里關係和睦,確保了街道社區工作穩步推進。
同時,伊寧市將創建民族模範城市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了考核機制、定期督查通報、獎勵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各項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在活動開展方面,伊寧市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及「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紮實有序地在全市推進群眾性創建活動和「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諧」十項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依托王蒙書屋、布拉克村塔蘭其民俗村等民族團結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層幹部教育基地平台,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自王蒙書屋落成以來,共接待州、市、縣的80多個單位、部門約8000人次參觀學習。上林警務服務站以「服務為先,心系群眾」的實際行動,把創建活動落腳點放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上,在服務站內設置便民服務櫃、群眾物品寄存櫃、便民服務藥箱、微波爐、雨傘、充氣筒等便民服務,使各族群眾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在特色活動和軍民共建方面,舉辦了「美麗伊寧」民族團結節目訪談,「講團結、促和諧」抵禦宗教極端思想滲透暨民族團結知識擂臺賽等多項活動;與駐市部隊開展軍民共建美好家園、大手牽小手活動。同時發揮愛國宗教人士作用,帶頭在信教群眾中宣講民族團結。
伊寧市還借助主流媒體、戶外媒介和群眾文化三大載體,結合「三民」活動、「五送」活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三個專項整治」活動以及各部門業務工作,開展全方位和長期、持續的宣傳教育,做到民族團結教育天天抓、日日講,實現了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的常態化。
在示範引領行業化方面,伊寧市近年來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細胞工程」,組織了民族團結進社區、進街道、進鄉村、進學校、進單位、進企業活動,打造了22個具有民族特色特點、居住環境美化、產業結構優化、民族團結和諧的示範點。開展了「四個十」評選活動,選出了十位各行業民族團結進步的好模範、十所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有效的好學校、十條開展創建活動的好巷道、十座模範遵守宗教事務條例的好宗教場所,做到學有榜樣、幹有標兵。
馮銀燕:沒有終點的「愛心長跑」
每按一個數字,馮銀燕的臉幾乎都快要貼在手機上。對於一位70歲的老人來說,這部紅色的諾基亞手機顯然太小。卻是她用過的第一部手機。「兩年前,別人送給我的。」握着這部幾乎可以送進博物館的舊手機,滿頭白髮的馮銀燕心滿意足地說道。對於她來說,不用花錢自己去買,似乎比方便更加重要。「我要節約。」她說。
三個兒子都沒有正式工作,老大是下崗職工,老二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和肝癌,老三一直在外打零工,丈夫患有重病,而自己也患有慢性腎衰竭的馮銀燕才是最需要幫助和同情的人。然而,40多年中,她卻一直節衣縮食幫助各族失學兒童,堅持着這場沒有終點的「愛心長跑」。
今年37歲的哈尼柯孜是馮銀燕曾資助過的孩子中的一個。1965年,高中畢業的馮銀燕從湖南老家志願來到伊寧縣原火箭公社小學任初中的數學教師,因為小學缺數學教師,在給小學二年級代課時,她認識了哈尼柯孜。一天,哈尼柯孜突然沒有來上課,「她爸爸不讓她上學了。」和哈尼柯孜一個村的同學羅傑告訴馮銀燕。
馮銀燕讓羅傑帶着她找到了哈尼柯孜的家。原來,哈尼柯孜的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又是一個殘疾人,幹不了體力活,只能去看個水閘。
「上二年級時,他就不要我上學了,說你是老大,又是一個丫頭,上學有啥用,還不如在家看妹妹。」哈尼柯孜回憶。
馮銀燕卻不死心,她一趟趟地去找哈尼柯孜的父親:「只要你讓她上學,學費我來交,文具我來買。」一個星期後,她終於說服了哈尼柯孜的父親,哈尼柯孜又回到了學校。
李瑋,也是馮銀燕教過的一個學生。「家裡有六個孩子,她是老大。因為家裡窮,不讓她上學,我就把她接到家裡。」馮銀燕說。儘管將這些學生領到家中吃住,家裡沒有一個人支持,馮銀燕還是堅持着自己的決定:「這些孩子太可憐,不讀書咋辦,給他們一個機會,就可能改變一生。再說,多一個人吃飯,不就是多一雙筷子。」
對於當時只有幾十元工資的她來說,多一張嘴顯然不僅僅只是多了一雙筷子。最多的時候有5個孩子在家吃住。「當時分的房子是一個套間,人多不夠住,我就自己動手在邊上又蓋了一間。」
住的問題解決了,她又開始種菜,養雞、養豬。因為這樣就省下了買菜、買肉,買雞蛋的錢。為了省錢,馮銀燕她甚至和11歲的大兒子趕着毛驢車去山上拉煤。「一噸煤,運費竟然要十塊錢!」
連十塊錢的運費都捨不得掏的馮銀燕卻在40多年間先後資助失學兒童35人,包括漢、維吾爾、錫伯、蒙古、哈薩克、滿、壯、回等8個少數民族。「在我的眼裡,每個孩子都一樣,沒有什麼民族之分。拉他一把,可能他的命運就改變了。」
阿不都熱西提·司馬義:五十載宣講路
嚴肅、認真、言辭犀利;對黨的政策的深刻理解、對宗教的深入分析、對民族團結的竭力維護......與頭髮花白的維吾爾族老人阿不都熱西提·司馬義深談之後才發現,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有着說不盡的故事。
1961年8月,年僅18歲的阿不都熱西提因中印自衛反擊戰入伍。1962年10月,他以南疆軍區喀什騎兵三團一名炮兵的身份正式走上戰場。由於在作戰期間表現英勇,阿不都熱西提被作為典型選入宣講組,並在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區進行戰爭歷史背景的宣講。
在當時的戰爭中,阿不都熱西提和宣講團就像一面勝利的旗幟,飄揚在戰場上。而讓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是,這面旗幟被阿不都熱西提一握就握了50年。從1963年阿不都熱西提第一次正式宣講算起,今年已經是他宣講的第51年。對於宣講,老人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1963年到1965年,阿不都熱西提奔走在南疆各地開始宣講部隊的光榮傳統,以及中印自衛反擊戰的戰爭歷史背景。這段時間,是阿不都熱西提從一位前線衝鋒陷陣的戰士轉型為宣傳思想的強者的開始。
1965年,動員知識青年去新疆建設大會的召開讓阿不都熱西提的宣講範圍進一步擴大。「那個時候我的宣講除了面對部隊,更多的是面對青少年,我要按照『將年輕人組織起來、將年輕人活躍起來』的思路,在各個學校甚至農家小院宣講。」在這期間,阿不都熱西提巡講的腳步走過了喀什地區所有縣市。
1975年,阿不都熱西提轉業到伊寧市公安局工作,先後任伊寧市政法委副書記、檢察院黨組書記、政協專職常委等職。在任時,他經常結合本職工作在幹部群眾中開展針對性的宣講,一刻也不放鬆對政策的宣講和對幹部群眾的教育。
2004年退休以來,阿不都熱西提的宣講路已然遍佈全疆。「雖然我退休了,但是我沒有退黨,我還是要堅持履行共產黨員的義務。」
被問及宣講對象時,阿不都熱西提說,只要需要聽我宣講的人,我都會講,不分民族、階級。我的目標是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阿不都熱西提的宣講人生中,也曾遇見過威脅。「我在政法系統工作的時候,已經是極端分子黑名單上的人物,他們也曾揚言『要我好看』,我的妻子也曾擔心我的安全,但這些都沒能阻擋我宣講的步伐。」
在2014年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阿不都熱西提成為伊寧市督導組的一員。為此,他將有關中央、自治區、自治州文件一一從報紙上剪下貼在自己的演講稿上,並從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上摘抄社論、評論,在深入學習和理解後,講給伊寧市的領導幹部聽。他說:「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黨的群眾路線不能空喊口號,要理解,要做實際工作才行。」
在提到民族團結和反分裂問題,阿不都熱西提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極端恐怖份主義不是宗教,他們是打着宗教的旗號去實現他們的政治目的。「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和複雜性,需要有人去研究和正確的宣講」,阿不都熱西提表示自己願意做通過正確宗教宣講而維護民族團結的一員。他也強調,民族團結是發展的根本,也是如今好日子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