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永康(左二)查看遼河勝11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珈琳 遼寧盤錦報道)成也石油、敗也石油。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經營石油系統三十餘載,曾在2010年遼寧遼河油田40周年的一封賀電中回憶,「1968年初,我懷着為石油事業奉獻青春的理想,主動請纓從大慶來到遼河,參加了下遼河盆地前期石油地質勘探工作」。周永康落馬後,這座他發跡、奮鬥並為之「奉獻」過的遼西南小城又做何反應?本報記者昨日走訪了幾位他的老同事、老部下,他們口中的周永康無論是做技術員還是官至油田領導,都保持着平易近人的作風,周甚至還嚴厲表示「不要給我送禮!」,感慨不該走上歪路。
「他走到今天,我沒什麼好說的!」這是一位曾多年與周永康共事的老「遼油人」對周永康落馬的第一反應,這位不願具名的老先生頗為感慨的說道,「路都是自己走的,有的走得好,有的走得歪,像他,就是英雄沒堅持好,就變狗熊了。」這裡,他並沒有貶低周的含義,而且在他們一代遼油人的記憶中,周是一起跟他們住過帳篷、體會過油田會戰年代艱苦的普通「同事」。
不求回報 日吃8両糧
「在那個時期,來油田的人都只有一個思想,就是怎麼貢獻青春。那時沒有雙休日,就是搞大會戰,形式就是軍隊打仗似的。」回憶那些日子,老人苦於沒有恰當的詞語表達當時生活的窘困,「周永康是67年3月份來的。我們的房子是都自己蓋的,我們叫乾打壘,就地取材,用土砸實和秸稈綁起來就住人了。」說起這段遼油人都熟知的過去,老人不忘提起周,「現在好多人都知道周永康那時候能吃苦,但其實我們當年幹油田的都是這麼走過來的,都是不求回報。你能想像每人每天定量就是8両糧,營養不良,弄得身上都浮腫了。」
在老人住的遼河油田的家屬區裡,幾乎每一個退休的7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或多或少說出一些周永康當年的奮鬥故事,但更多的人選擇了諱莫如深的「他的事就不說了」的回應,特別對於與周永康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堂侄周灝在遼寧省盤錦市委常委、中石油遼河油田黨委書記的職位上被「帶走」的消息,更表示「不知道」。
「不許給我送禮!」
在盤錦市內興隆台區的遼河油田物探公司大院內周永康早期的舊居原址上,新的高樓大廈已在這裡崛起。但近來,他的故事卻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點話題。
「你身後那個紅色的樓的位置,以前就是周永康住的小四合院,那一片全是小平房。我就到過他那個家裡,求他幫我辦工作調動的事。」周永康在1973年任遼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處(即後來的遼河油田物探公司)處長時的部下劉先生晚飯後在樓前和鄰居閒談,回憶起周,最先跳出的話是「他那時候告訴身邊的人,『都不許給我送禮』,我們都知道。」在他的印象中,這位領導「真幹事」、「處理問題特別快」,而且「口才特別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