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培璋喜愛研究古代醫書。
杏林一門29代 傳承家族秘方800年
被冊封為「大明良醫」、號稱「婦科神手」、冠譽「山西名醫世家」的王氏家族,憑着一套主治婦女不育或調經、崩漏等疑難症狀的家傳獨特良方,創辦中醫婦科醫院,從家庭診所走向社會化服務。2012年,山西王氏中醫婦科祖傳秘訣,被正式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氏第27代名醫王培璋成為該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今夏記者前往山西拜訪王培璋,聆聽王先生細說祖輩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包括如何「手到病除」、治癒明朝皇太后的婦科病,被賞賜「龍衣」等等。■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王寬應 山西報道
山西王氏中醫婦科秘訣,由王氏直系家族面傳口授代代傳承,歷經800餘年世事變遷,代代相傳,迄今已經29代如今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中醫療法,尤其是王氏先祖吸納清代名醫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之精華,有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成為獨樹一幟的婦科流派,亦為內地罕見的中醫世家。
治癒皇太后 冊封「大明良醫」
在山西一處普通農家四合院裡,年過八旬的王培璋翻閱泛黃的家譜說,王氏源於太原晉祠,唐宋時期,為躲避戰亂,先祖王厚遷居平遙東泉鎮麥交溝,開啟王氏坊間行醫先河。相傳,明朝崇禎年間,皇太后身患婦疾,特邀平遙王氏婦科第8代傳人王士能進宮把脈下藥,王郎中依照祖傳秘方「手到病除」,皇帝賞賜王家「龍衣」,冊封「歷代良醫」,當皇帝賞賜王家黃金萬両時,王士能當朝訴求道,村民連年受災,渴求皇帝免除苛捐雜稅,於是,崇禎皇帝下旨將「麥交溝」改為「免交溝」,意為免交國稅。
明末,王氏第11代傳人王景剛遷居道虎壁村行醫,平遙縣令為表彰王氏家族醫術,在道虎壁村修築磚塔,高懸「大明良醫王士能」牌匾,直至「文革」期間,才塔倒匾毀。
獲「醫聖」授真傳
王培璋稱,明末清初,傅山先生隱居平遙行醫,同王氏家族交往甚密。因此,王家獲得傅山《傅青主女科》真傳,使王氏婦科醫技迅速昇華,冠以「山西名醫世家」美譽。清朝末年,平遙「日昇昌」票號,聘請王德一、王集一兄弟為「家庭醫生」。
民國24年,安徽省稅務廳長邢虛心的太太患婦科疾病,久治未癒,經財政部長孔祥熙推薦,特邀王裕普南下為邢太太治療,王裕普妙手回春,很快治好了邢太太的疾病。當年8月,邢廳長手書「婦科神手」,製作成長2米、寬1米的金字牌匾,由山西財政廳披紅掛綵送往王裕普家中。
「寧可餓死 不當漢奸」
抗戰期間,王裕普閉門謝診,拒絕為日寇服務,保持了「寧可餓死不當漢奸」的民族節氣。
據王培璋回憶,新中國誕生後,王氏婦科起死回生,進入鼎盛期。1957年,其父王裕普赴河北省石家莊出席著名老中醫座談會,將王氏傳承800餘年的祖傳秘方無私奉獻給國家。次年,王裕普攜家族眾多名醫在平遙縣城創辦中醫婦科醫院,使王氏婦科從家庭診所走向社會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