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廣州、珠三角,還有香港、澳門的劇團,都輪番到上海為廣東老鄉演出,包括人壽年、新中華、大中華、祝華年、頌太平、樂榮華、環球樂、大榮華、正一樂、樂中華、詠太平、大舞台、周康年、新國華、大環球、詠中華、樂千秋、大富貴、大民國等,最少有二十六班。上述戲班中,人壽年、大中華、環球樂都屬大班。1924年8月29日出版的上海報紙,刊登了觀眾熟悉的名伶-人壽年班演員:武生靚榮、小武靚新華、花旦千里駒、嫦娥英、馮敬文、小生白駒榮,男丑馬師曾、文武生桂名揚 、小武梁蔭棠 、小武新珠等,而小生白駒榮主演的戲就有《再生緣》、《醋淹藍橋》、《泣荊花》、《情血灑皇宮》、《穿花蝴蝶》、《狸貓換太子》、《五羊皇后》、《十載辛勞藏艷跡》、《金生桃盒》、《黑白美人心》。
如果一個戲班演職員有一百人,那麼起碼有兩三千人到過上海獻藝,許多還是出名的藝人,如花旦李雪芳、崔奈何、蘇州妹、靚文仔,男丑蛇公禮、豆皮元,小生黃夢覺、王唯新等等。有戲上演,觀眾就買票捧場。如大榮華班在上海廣舞台演出將近四個月,所編演名劇,不下五六十齣,大批觀眾讚賞。有人統計過,兩個劇場每天日夜演兩場,來滬的戲班一般停留四十至五十天,每場觀眾以五百人計算,每個戲班應接待四萬名觀眾。1919年到1937年,在上海的廣東人有九萬至十一萬,粵劇觀眾比例一目了然。
後來,上海的廣東人乾脆在上海組織粵劇社,如晨星劇社、維志劇社、中華音樂會、精武會粵劇部等,匯集在上海的粵劇愛好者作經常性的演出。如晨星劇社在1927年第一次成功演出後,接茪S三次進行大型演出,都是社會新劇,如《桃花淚影》、《春閨夢裡人》、《復活的玫瑰》等等,當時的著名戲劇家徐心波、汪仲賢、熊佛西等都是廣東粵劇熱心人,由於劇情與生活貼近,反映同鄉思想感情,受到熱烈歡迎。
1928年,上海粵商再建起有七百個座位的「廣東大戲院」,使粵劇更走進廣闊的舞台。觀眾一踴躍,上海一些戲院如月宮大戲院,更新舞台;上海大戲院、香港大戲院等,都經常上演粵劇。(下)■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