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對粵劇和電影充滿熱忱外,唐雪卿還懷有一顆愛國心。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聲討日本侵略者。薛、唐夫婦積極捐款抗日,開辦平民義學。唐雪卿還參加了遊藝籌款活動,選唱新曲,募款援助馬占山將軍和十九路軍。
抗日戰爭期間,她除了和薛覺先一起演出寓有愛國思想的《四大美人》等劇目外,還參加義演籌款支援抗戰。1938年,「覺先聲」在澳門演出,唐雪卿順道回故鄉唐家灣探親,得知其堂弟唐滌棼將赴延安參加抗日,大為嘉許,即贈三百港元作路費,為其壯行。香港淪陷,她領團在粵、桂等地巡迴演出,宣傳抗戰,募款行善。
五十年代初,薛覺先看到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有從香港回廣州從事粵劇藝術工作的打算;於是,唐雪卿先回廣州考察社會環境和粵劇界情況,然後讓薛覺先作出回穗決定。1954年4月20日,他們全家終於回到廣州。薛覺先被任命為廣州粵劇工作團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州戲劇改革委員會委員,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這時,唐雪卿思想大為開朗,她積極參加粵劇改革和演出,並從工作上、生活上傾力照料和支援薛覺先。1955年夏天,她在海珠戲院參加薛覺先的首本戲《嫣然一笑》演出後,感到身體不適,醫生診斷為呼吸系統炎症,為她注射了青黴素,殊不知唐雪卿對青黴素產生過敏,一針過後,全身抽搐、牙關緊咬、面色驟變;三天後,唐雪卿的病情突然惡化,一代名媛、明星、名伶告別人世,終年五十歲。
賴伯疆以「德藝雙修」來讚揚唐雪卿。他總結地說:「綜觀唐雪卿一生,她為人豪爽,人品高潔,多才多藝,有膽有識,內助丈夫,外主班政。她不愧是對電影和粵劇都有重要貢獻的優秀藝術家、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丈夫。」(見賴伯疆.《唐雪卿-德藝雙馨的影劇名伶》)
我手上的資料數量有限,而且都是從網上搜集回來,抄抄併併,算不上是甚麼研究,不過也能引證了我對三十年代粵劇發展的一個看法:薛、馬改革粵劇的思想都是深受上海新文化的影響。從唐雪卿的成長、教育、出身及她在薛覺先藝術生活佔的重要程度來看,「薛派」粵劇藝術包含了新文化運動的基因,也是近代中國「西化」過程中的產物。■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