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恩融(左)與研究團隊討論武漢市的通風問題。 中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及其研究團隊,於2012年應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邀請,展開「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藉以量化城市空間形態及了解主城區的風滲透情況,並編制「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促使武漢市政府首次將風道規劃正式納入其法規的框架內。規劃實施後,武漢市政府將在高樓林立的漢口劃出數條城市風道,並在建築密度較低的武昌和漢陽進行整體建築密度控制。
利用GIS數據析江城風向
近年內地各大城市發展迅速,有近七分一城區經常受到霧霾籠罩,影響市民健康,故內地對於預留城市風道以吹散霧霾的訴求愈趨普遍。吳恩融遂想到利用地理信息系統 (GIS) 數據平台,分析武漢巿的主導風向,計算城市表面粗糙度和建築迎風面積密度,從而對城市空間的風滲透性作出量化及視像化描述。
研究的前期分析顯示,武漢的風速很低,全年大部分時間在每秒2.7米以下,尤以建築密集度最高的漢口通風最差。在當地實施「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後,市政府會在漢口劃出數條城市風道;而在建築密度較低的武昌和漢陽,則着重整體建築密度的控制。
參考港經驗 日後規劃留風道
吳領導的「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則着重實施性的規劃,再提升到法律層面。是次研究還參考了香港施行空氣流通評估方法的經驗,要求日後進行分區規劃時必須保留和預設風道,所有垂直於風道並佔過大立面的建築物將無法通過審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