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若遭煽動 勢釀動盪
對於英國蘇格蘭16至17歲的年輕人而言,本周四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因為他們手上一票,將對蘇格蘭是否獨立發揮關鍵作用,「統派」和「獨派」均動員年輕人積極參與投票。綜觀全球,年輕一代對國家政治的參與度和影響力近年明顯增加,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明顯,若他們在參與政治運動時走上偏激極端之路、被政客煽動,勢必帶來社會動盪。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陳國麟
在今次蘇格蘭公投,合資格選民年齡降至16歲,而16至24歲年輕人佔蘇格蘭人口12%,其選票成為「統」、「獨」兩派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很多人是「首投族」,對政治欠缺了解,政客和青年政治組織紛紛舉行模擬公投、時事辯論等活動,鼓勵年輕人「政治覺醒」,對蘇格蘭前途表達自己的聲音。有政治組織表示,希望打破年輕人的政治冷感,讓蘇格蘭形成新的「選民世代」。
「青年膨脹」 中東南美尤傷
年輕人為政治注入生氣和活力,但其衝勁同時可能威脅政局穩定。有政治科學家認為,「青年膨脹」現象(Youth Bulge,即大部分人口為30歲以下)跟政局動盪、社會衝突背後存在一定因果關係。
目前很多陷入動盪的中東及南美洲新興國家,年輕人口與老年人口比率均接近高峰值。隨着年輕人長大,社會未必有足夠配套容納他們,例如就業職位不足、貧富懸殊、樓價高企等,均是新興市場常見問題。年輕人帶着雄心壯志投身社會,卻迎來無情現實,專家形容他們就如「迷失世代」,失去憧憬,只剩下對現有制度的不滿及怒火。
關注人口發展的華盛頓智庫「國際人口行動」研究指出,在1970年至2000年間發生國內衝突的國家中,多達80%的人口是以30歲以下為多數。美銀美林近日報告亦提到,17世紀英國革命、18世紀法國大革命、1920年代納粹主義在德國崛起等知名歷史事件,背後亦與「青年膨脹」有一定關係。
埃及是近來最鮮明的例子,該國60%人口是30歲以下,國民年齡中位數約25歲。2011年穆巴拉克政權倒台,部分原因就是埃及失業問題嚴重、經濟疲弱,引起年輕人不滿。回看今天的歐洲和美國,2008年金融海嘯後遺留的青年失業問題,始終未見顯著改善。近一兩年來西方極右和反移民政治勢力崛起,就是利用青年的不滿並加以煽動,作為政治工具。
蘇青年失業率升 政客乘機出牌
今年5月公布的調查顯示,蘇格蘭青年失業率自2008年以來上升7%,而今次公投中,經濟也是他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政客力陳各自經濟主張,務求影響投票意向。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若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隨時誤信政客片面言論,作出錯誤的投票選擇。
不過「青年膨脹」有危亦有機,例如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早年便受惠於勞動人口增加,迎來經濟發展黃金期,這現象被稱為「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專家指出,活用「青年膨脹」的關鍵,在於提供高質素教育,讓年輕一代準備好投身社會,同時要有精明策略擴展經濟,確保有足夠能力容納這些勞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