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梁寶華博士近年致力研究粵劇教育模式,並在上星期六主辦了名為《香港粵劇的承傳模式倡議:從師徒制、社區訓練到學院制》研討會,我因事未能出席聆聽梁博士的研究成果,十分遺憾。
由於曾擔任粵諮會承傳小組召集人,花過一點時間搜集粵劇學習模式的資料,並根據當時香港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短、中期的解決方案。至於長期解決方案,始終在討論中,無法達成共識。粵劇界認為培訓人材的最好方法是讓七、八歲的少年開始接受正規和全面的訓練,所以應該一如內地,開設全日制粵劇學校;但政府卻擔心學校開了,入讀者寥寥可數。
我對於是否開設粵劇學校沒有立場,政府不開,可以私人開,只要有心人不怕虧錢便行;不過,對學習粵劇是否必須從七、八歲開始,一直存疑,因為很多紅伶老倌都是在青年時期、甚至成年後才學演戲,成就有目共睹。
先說兩位粵劇宗師薛覺先和馬師曾。薛覺先十三歲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十五歲中途輟學,十七歲在皮革舖做學徒,十八歲才到廣州拜姐夫新少華為師;馬師曾在十歲時,因家庭經商失敗,隨祖父、父母親舉家前往武昌,四年後回廣州讀中學。因家境問題,中學未畢業奉父母之命到香港銅鐵店當學徒,因受不了老闆的氣,十七歲回廣州太平春教戲館學戲。
其它例子包括香港現役文武生吳仟峰1962年跟隨顧天吾學戲,時年十六歲,之後入香江粵劇學院拜陳非儂為師;著名花旦吳君麗二十二歲時才進香江粵劇學院學粵劇;著名花旦寶姐初時是業餘唱家,五十年代踏足歌壇,以擅唱「芳腔」馳名,有「小芳艷芬」之譽,她的粵劇老師盧軾師傅說,當時寶姐已有十八、九歲,到1964年,她和吳仟峰組仟寶劇團,已經超過二十歲。
當然不能單以上述幾個例子來支持十七、八歲是學習粵劇的「有效年齡」,有興趣的學者大概要做大量的統計和研究,才能作出結論。但上述例子起碼為中學畢業後進入演藝學院或通過其它途徑學戲的年輕人打一支強心針,因為他們也有可能成為粵劇舉足輕重的人物。■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