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44年雕刻的鄧世昌木像。 本報山東傳真
在戴玉山的藏品中,有一尊刻於1944年的鄧世昌木雕像。該雕像被神化成坐式神像,背後有經龕,可以儲藏祈願文,木質台座上隱約可見「鄧公」字樣。戴玉山介紹,木像製作於日寇橫行的1944年,人們期望能再有鄧世昌這樣的英雄來抵抗日寇,故而將其神化。這也反映了鄧世昌的精神,在民間影響之深遠。
據悉,至今在黃海大戰發生地榮成成山衛一帶,仍留存部分與鄧世昌有關的遺跡。甲午戰後,清廷為褒揚鄧世昌的壯節,在成山頭上為他建造一座「鄧公祠」,並刻木像奉祀。如今漢白玉的「御製壯節碑」仍然矗立,而木雕像惜於上世紀50年代被毀,80年代當地政府又重新樹立了一尊石雕神像。此外,成山衛當地兩名與鄧世昌一同殉國的致遠艦水手「王堯坪」、「黑七子」也有石碑矗立至今。
談及鄧公精神,戴玉山認為這種氣節浩氣長存,會鼓舞人們不忘侵略之恥。而甲午海戰中,如康濟艦管帶薩鎮冰也曾欲投水殉國,終獲救未死,日後卻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者,為中國海防做出了更大貢獻。無論生者死者,都該為後人所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