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喜軍與隊員在河北邯鄲撈人。 受訪者供圖
「我只想讓大家知道,黃河邊還是有好心人的。」在黃河邊長大的河南中牟人王喜軍,2012年聯合當地漁民成立了義務撈屍隊,3年來,他們一接到求救電話便會放下手中的農活兒,立馬下河撈人。「這是個良心活,不能收錢,收了良心上過不去。」一口河南腔的王喜軍說不出為什麼義務撈屍的大道理來,只反覆說荂u良心」二字。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通訊員 張玉清 河南報道
約王喜軍採訪頗費了一番周折,每次打電話給他,他不是在去撈人的路上,便是正在河裡撈人。
「也不知道是因為天太熱還是別的原因,今年掉河裡的人特別多,有時候一天都能接五六個求救電話。」進入9月份,王喜軍才稍稍鬆了口氣,不用每天開船下河了,但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我的手機已經成了求救熱線了,不敢關。」
看不慣挾屍要價 成立義務打撈隊
「光今年7月份就撈了29個人。」王喜軍從不說「屍體」兩個字。
從小泡荈尷e水長大的王喜軍對母親河可謂瞭如指掌,也見慣了「落水」這樣的事情。「平時看見了都會搭把手幫個忙。」在王喜軍看來,撈人順手就做了。「我們都是農民,平時就是打魚種地。也辦好事了,也打魚了,幾不耽誤。」
抱茬o樣樸素的想法,王喜軍實在看不慣「挾屍要價」。「在電視上看到過,有些撈人的為了掙錢,即便把人撈上來也不給家屬。他們心裡能過意得去?!」王喜軍反問記者。
「黃河邊上還是有好人的。」就為了證明這一點,王喜軍在2012年決定成立義務打撈隊,並取名「厲風」,「是個來黃河邊釣魚的老教授給取得名字,意思是說我們的船跑得快。」
不只是船跑得快,人更是「雷厲風行」。王喜軍說,「中國人講究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們幫家屬找到屍體,是對死者的尊重,更是對家屬的安慰。(撈屍隊)成立儀式上,我們對荈尷e和隊旗發過誓的,絕不靠撈人掙錢!」
王喜軍的想法得到了鄉親們的支持。撈屍隊剛成立時僅有兩條船,現在已有十多條,五十多個隊員。「經常下河撈人的有二十多個,其他的就在岸上幫幫忙,抬船、做飯......」
盡心盡力 撈不到心不安
王喜軍能根據水勢、地勢判斷落水人的下落,「河底平的用網,底不平用u」,80%以上都能打撈成功。
如此高的成功率,源於王喜軍的不放棄。有時候為了找一個人,他能帶荈丰豲s續幾天甚至幾個月搜尋。「看荇a屬的無助,實在不忍心。」
原本只打算在鄭州至開封這一段打撈的王喜軍帶茈L的團隊和船隻早已跨了地區、跨了省,連河北安徽的家屬都打電話向他們求救。
王喜軍第一次走出中牟,是到170公里外的洛陽市。「死者的父親每天都騎茼萓璅悄鴘e邊尋找,從河北沿走到南沿再從南沿走到北沿。」
據王喜軍介紹,他們花了5個月的時間才將死者打撈上來。「每個星期去個兩三次。洛陽那邊都是石頭,u和網都不能用,屍體一直浮不上來。只能憑感覺找,最後我們推斷可能是卡在石頭下面了,順茈衈Y摸才找到。」
費用日增 隊友賣豬兌錢心中愧
王喜軍說,隨著跨省跨地區打撈,費用日漸多了起來。「尤其是去年,隊員們一起打魚掙了有十多萬塊錢,光撈人都花去8萬多。」王喜軍強調,「都是用在船隻的維修和加油上。」為此,有極個別員工離開了打撈隊。
王喜軍說,現在撈人的費用都是隊員兌錢。「隊員們都是農民,家裡都不寬裕。有個隊員為了兌錢把家里一頭老母豬給賣了。剛開始我不知道這件事,後來聽說他們夫妻吵架才知道。」
說到這裡,王喜軍眼睛一紅,「我作為隊長,覺得挺對不起這些隊員們的。跟荍A別說賺錢了,還得往裡貼錢。」
但留下來的隊員們卻沒有什麼怨言。「不論是在地裡掰玉米也好鋤蒜也好,一說撈人,活兒一扔就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