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不穩,包括伊拉克戰事、烏克蘭危機、朝鮮核問題等,令全球削減軍事開支的趨勢告一段落,加上新興經濟體財富急升,令全球國防工業重現曙光。然而歐美在軍事開支上更為審慎,買家也要求性價比高的防務設備,使傳統的軍企面對嚴峻挑戰。
美國向來是國防市場的大戶,但經歷金融危機後,華府財赤問題更嚴重。五角大樓與軍備供應商簽訂合約時,不復以往的「大手筆」,轉簽相對省錢,以可修補、重用及升級現行裝備為主的合約。英國在軍事開支上同樣「手緊」,早已有意讓私企接管武器系統的擁有權及維修工作,皇家空軍今年7月宣布將維修合約外判給廉航Flybe,近日甚至考慮外判採購工作。
民用訂單金額小 新興市場肘多
傳統的國防大客不再揮金如土,國防工業因此放眼民用市場,包括向商界出售保安通訊系統。不過這些民用訂單的金額難與國防開支相比,例如洛歇馬丁的民用訂單僅佔整體收入2%。
海外市場成為國防企業的重點目標。中東及東亞的新興經濟體對防務設備需求大,然而訂單金額相對較低,且掣肘較多,例如國防企業所屬國家的政府,不准敏感科技出口等。另外,拉丁美洲及部分亞洲國家為節省成本,傾向購買較便宜的中國及俄羅斯製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