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3年8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 (右) 在瀋陽機床 (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考察,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 (左) 介紹企業自主創新情況。
瀋陽機床關錫友盼兩個創新 做大更要做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雪帆、于珈琳 瀋陽報道)中國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在過去十年完成了由小變大的過程,其中以標誌着製造業水平的機床行業發展最為奪目。世界機床行業排名第一的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多年來機床盈利僅1%,由大到強將是中國機床業下一個階段更加艱難的路。他透露,瀋陽機床已申請設立金融租賃公司,將在年內推出類似「存話費送手機」的全新商業模式,應對新挑戰。關錫友直言,期待國家放寬政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
「這次我們去參加德國漢諾威機床展的機床在回國時又被德國海關叫停了,德國人覺得我們的參展機床是去『鍍金』了!」顯然,這又觸動了關錫友敏感的神經,「其實這我都預料到了。參加展會時,對於我們的機床達到的如此精度,這些德國專家全是懷疑的眼光......」儘管已是世界第一大機床製造商,儘管其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5智能運動控制系統已達世界精度最高,瀋陽機床「由大變強」的振興之路也並非坦途。
新商業模式或成全球首創
如此遭遇,也說明了一部分中國製造業企業在世界競爭中的普遍境遇:「大而不強」的標籤如影隨形。面對時刻升級的用戶、同質化日益加深的國際競爭以及亟待轉變的行業盈利模式,身為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理事長的關錫友深知中國裝備製造業走向國際化、世界級的振興之路還很長,「以機床行業為例,多年來機床企業的盈利都在1%,傳統方式已不能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
關錫友果斷決定在2012年問鼎世界機床銷售收入榜首之後,構建起了以金融功能、核心技術、營銷網絡組成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機床使用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在世界範圍內率先開啟了由製造商轉向服務商的新商業模式。「今年內還將推出新商業模式,或許成為全球首家。」
智能機床五個月訂單千台
創新,是做慣了增量的機床行業中的「高難度動作」。關錫友坦言,「我們的創新遭遇了基礎性的金融阻礙」,而「『金融工具』是卡特彼勒、西門子等這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展成為跨國集團的重要工具,能夠為製造業企業創造新的盈利模式。」關錫友表示,從2012年開始,瀋陽機床就向中國銀監會遞交了成立金融租賃公司的申請,如獲批准,將率先組建起以工業企業發起成立的金融公司。關錫友期待,社會各界不應再以傳統的投入產出觀念來衡量製造企業的創新研發,「重大的技術創新一生甚至只能有一次」,企業已經步入完全自主創新的創造階段。
對於關錫友而言,「一生只有一次」的重大技術創新無疑就是經過五年投入11.5億元(人民幣,下同)、於2012年成功研發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5智能運動控制系統。今年3月,瀋陽機床又在「第八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推出了全球首發的智能機床。在普通機床銷售量持續下滑的當下,新產品推出不到5個月,訂單已近千台。
優尼斯服務半年收入20億
技術突破成為轉型的堅實根基後,瀋陽機床對終端客戶進行全生命周期服務--瀋陽機床的另一轉型舉措、全球首創的優尼斯服務,自去年6月成立以來,半年就實現收入近20億元,並擁有了33家4S店,發展了200多家U渠道,這成為其超越國際機床巨頭的殺手鐧。
「現在我們正面臨着世界發展史與中國崛起交匯的歷史性機遇,抓住這一機遇就可以實現從裝備製造業的第三陣營向第一陣營的一步跨越,否則還要至少40年!」他分析,從上世紀40年代的英國到60年代的美國,再到80年代的德國和日本,都誕生了一批強大的本土機床製造企業,「特別是德國的德馬吉和日本馬扎克,他們先後在世界機床老大的位置上坐了10年之久。到了21世紀,這種趨勢轉移到了中國。」
關錫友認為,抓住機遇的關鍵一點還在於社會各界對裝備製造業「脊樑地位」的共同認知,「要實現『中國裝備享譽世界』,應該有一個地區或者一個企業先『衝出來』,就像一個家庭的『老大』,帶動整個家族的繁榮。」如英國的伯明翰、德國的斯圖加特、日本的名古屋、美國的辛辛那提。關錫友自信,作為率先衝擊世界強手格局的中國機床企業,瀋陽機床將助力遼寧振興、繼續以創新驅動力挺大國「脊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