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常威醫生指,中風病人可以透過不同組合的康復療程重新令癱瘓的肢體活動。醫管局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腦內血管異常、阻塞或爆裂令腦細胞壞死,均會引起中風,患者一般會出現部分肢體癱瘓的情況,行動不便嚴重影響生活質素。醫管局早年引入機械人訓練儀器,協助患者針對性運動肌肉群組活動肢體;近年亦研發和運用特別療法,促使中風病人重建腦內活動網絡,踏上康復之路。
度身訂造療法 出電出機械人
東華醫院復康科顧問醫生李常威日前接受傳媒採訪時指出,長者中風多數為血壓高、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煙等誘因,而年輕中風病人則可能因先天性血管問題引致。現時醫管局轄下醫院可為病人提供中風康復服務,根據病人情況度身訂造合適的治療方案,協助患者重新投入生活。
機械人訓練儀器是較為人認知的康復訓練,原理是透過患者的重複動作,將未用過的腦神經細胞召喚回來,加強運動能力,增加康復的機會。另外,亦可使用微電流刺激腦細胞運作。李常威解釋,普通人的生活只用到少量腦細胞,當有一邊腦袋受損,另一邊腦袋會影響受損腦袋復原,阻止其康復,電流療程可以刺激受損的腦,令它用多點未用的細胞,或減低對受損腦部的影響。
除了儀器幫助,醫療人員也會運用一些簡單有效的療法,「鏡子療法」(Mirror Therapy)是其中一種。患者會坐在鏡子前照鏡,並郁動未受中風影響的手,但由於鏡像呈相反影像緣故,患者會產生錯覺,認為本來癱瘓的手可以活動自如,讓腦部構建出網絡協助癱瘓肢體恢復活動能力。療法對腦手術後、腦瘤等腦受損的病人甚有幫助。
本身為商人的許先生前年中風,右腦的出血位置達整個腦袋的三成至四成,左手左腳均受影響不能郁動,加上中風後先後患上肺炎、生蛇、膽管發炎等,身體虛弱無法進行康復治療。直至中風半年後開始學習做康復運動,「初初鬆筋好痛,我要學識同個腦講,要放鬆,畀signal(訊號)佢,慢慢訓練返個腦同手腳協調。」
李常威提醒,中風後康復不一定是年輕病人就有「着數」,因為每個人體質各異,亦要視乎腦損毀的面積,損毀面積越大復原機會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