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香港,每逢冬天就有很多病患因哮喘發作前來就醫。這些患者不少已對季節性的發作習以為常,誤以為是自己對天氣「敏感」,導致疾病發作。不過大家可曾想過,為什麼只有部分人對天氣變化這麼「敏感」,其餘人則可能終其一生也未曾有過「過敏」經驗?顯然,除天氣因素外,人體自身的體質對「過敏與否」也有着重大影響。而一個人的體質往往並不止取決於先天,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順應自然,養護身體。
文:吳梓新(香港中醫學會)
夏至之後,天地陽氣始消,陰氣始長,及至立冬。經過了數月的陽消陰長,陽氣處於潛藏狀態,陰寒之氣已然明顯。雖然香港位於南方,近日也能感受到颯颯涼風迎面吹來,寒意驟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最自然不過的變化,只要人能順應四時變化以養生,四季之氣的更迭,其實對身體健康是有莫大益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人不能順應天地,則禍害旋生,應如桴鼓。
除「痰飲」絕後患
「哮喘病」在中醫稱為「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疾病。所謂「發作性」,是指在平時(緩解期)疾病表現並不明顯,但一遇到誘發因素(如天氣轉變、勞累等),即時出現氣喘、喉中哮鳴、胸悶等表現。在中醫學的角度,本病常見「本虛標實」的情況,「本虛」是指患者平素身體正氣不足,雖然在緩解期時患者似無任何不適的表現,但其實體內已有「痰飲」停於肺中,所以發作時出現壅塞氣道的痰。病兆其實是早已隱伏在體內,只是一般人沒有察覺而已。而隱伏的「痰飲」,其實源於我們每天經飲食攝取的水液。
一般人飲水後,水液會隨着身體臟腑的運化而成為對自身有用的「津液」,但若人不善攝生,臟腑功能失調,或嗜好飲食寒冷,人體運化水液的陽氣受損,水液則不但不能化為有用的津液,反而會停聚於身體,成為對身體有害的「痰飲」邪氣。這種「痰飲」之邪深伏於肺中,每逢外寒入侵,即引動宿痰內動,與外寒裡應外合,阻礙肺氣的升降,導致氣喘痰鳴發作。雖看起來像是痰涎壅盛的「實證」,但其實根於正氣虛弱的本質。就像一個失於管治的城鎮,城中有盜賊隱匿,若遇外邦攻打,城市中人民亂作一團,盜賊亦會趁機作亂。而治理這個城鎮的關鍵,除了要抗擊外敵,捉拿盜賊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回復城鎮的正常管治,免除後患。
治「病之人」而非「人之病」
哮病發作時經藥物治療雖能好轉,但一遇誘因,旋即又作,經年不癒,甚者更出現氣喘欲脫的情況,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然而,本病久治難癒的原因,並不是病情有多複雜或嚴重,重點是看患者自身能否配合。一般患者認為治病的關鍵在於服藥,只要把藥服過了,便能藥到病除,忽略了疾病是發生在人身上的。所謂物先腐而後蟲生,如果不是身體本身沒有治理好,疾病又怎能出現呢?從上述哮病發病原理的介紹,不難發現本病發生之根本,乃源於自身正氣先虛,才能使「痰飲」停留,又因不避風寒或作息失調,而使疾病反覆出現。
所以,中醫治療「哮病」時,側重治「病之人」而非「人之病」,只有使人的整體回復平衡,病才有徹底痊癒之機,藥物只是從旁協助而已。臨床所見,哮喘反覆不癒者,往往是過分依靠藥物「控制」病情,聽友人或廣告說某藥某食可「治哮喘」,即花費金錢購買服用,不能治好疾病之餘,反而加重了身體負擔。再加上平時不注意精神調養,過勞耗神,貪涼飲冷,起居失度,正氣始終無法回復,「痰飲」之邪又如何不源源而生?
按四時變化養生
因此,哮病患者除了就診服藥外,更重要的是按四時天候變化而養生。陽氣本虛者,秋冬之節天地陽氣漸少,對他們更為不利,所以更應加緊穿衣避寒,不要勉強勞神勞形, 以順秋冬收藏之令。飲食不宜寒涼,以養身體的陽氣,在早上天氣暖和之時可適當作一些伸展活動,讓氣血暢行,切忌讓自己大汗淋漓,這除了不利於陽氣潛藏外,汗出之後更容易感寒受冷,不可不慎。若能按此道養生,加以醫師的藥物和調護建議,相信疾病便有向癒之機了。當然,疾病的機理是複雜的,哮證的成因也十分多樣,建議各位患者應詢問中醫師意見以作調養,不要人云亦云,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