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潘家穰的公司成為廣西最大紅酒經銷商之一。本報廣西傳真
特首點名港青榜樣潘家穰
今年1月,特首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提到他在內地訪問時認識了一位在廣西創業的香港年輕人。他在香港完成碩士課程後到廣西創業,經過十年努力,如今已擁有一家專門進口紅酒、咖啡等食品供應鏈企業,年營業額超過一億元。這位年輕人便是潘家穰。憑着獨到的商業眼光,他挑對了作為東盟橋頭堡的廣西作創業基地;憑着堅持創業不回頭的拚搏精神,潘家穰在廣西建立了四家公司,成為港青榜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古寧、唐琳、何花 廣西報道
初見潘家穰時,謙遜而彬彬有禮的他,展露招牌笑容。他坦承被特首「點名」之後,經常有人問他東盟的生意是不是很好做。「尤其是今年以來,的確有許多香港人因為受到我的影響到廣西來投資了。」
威水史寫進《施政報告》
「想不到在《施政報告》出來後,會有這麼大轟動。」對忽然「暴得大名」,一直低頭做事的潘家穰一開始有些不太適應。這個謙遜的年輕人跟成千上萬香港其他年輕人並沒有特別大的分別,稍稍不同的是內心對成功的渴望更為強烈,還有就是看問題的視野更為深遠一些。
叔叔打本毅然辭職從商
1997年,香港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而正是這一年,潘家穰本科畢業,進入一家外企工作。2005年,潘家穰當商人的叔叔覺得他有做生意的潛質,力勸他從商,並借他400萬元做啟動資金。加上自身現金和不動產100萬元,潘家穰在香港註冊成立海偉協豐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也是在這一年,他在香港科大碩士導師的建議下帶着資金進軍廣西,劍指東盟。
時隔多年,面對本報記者,憶及當年的決絕和果敢,潘家穰感慨最多的是北上太晚。「那時候我就感覺,自己進入內地整整晚了十年。」即便如此,他仍然趕上了一個好時候:那一年,中國與東盟正式簽訂自貿協定,為各國貿易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而廣西,正好佔盡天時地利。
「港企標籤」建江湖地位
當時廣西的服務性行業相對滯後,而這正是香港的優勢。「很多到廣西來投資的外商,聽說我是香港人,都特別願意跟我做生意,願意讓港企來做其內地代理。」潘家穰笑着說,正是身上這張「香港」標籤,讓他獲得了不少的機遇。他甚至認為,在內地,港企對於外商來說,是貨真價實的「超級代理人」。這也是他在廣西一路過關斬將的致勝法寶。
擁四公司年營業額過億
「十年前,你說做物流,別人會笑你,你說來廣西做生意,別人更加會笑」。但現在已非昔日所能比,隨着東盟自貿區的建成,中國與東盟貿易每年以30%高速增長,而潘家穰的企業,也從當初的500萬元,變成現在的年營業額過億元。
扎根廣西近十年,現在潘家穰名下已經擁有四家公司,每年的業務穩定增長。潘家穰戲言,在他之後的新進入者都得加倍打拚才有機會超越,因為他的供應鏈條做得實在太完善。儘管如此,他還是希望把整個供應鏈做得更大。「如果把供應鏈做得好,香港所有的產品都可以通過這個渠道進入廣西,我們在廣西的渠道可以面對整個東盟,整個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