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工業機械人,醫療機械人在全球的發展較為緩慢。上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研發了首部用於檢測腦部的機械人「PUMA 560」,為機械人在醫學界的應用打開序幕。而隨後在上世紀90年代末推出的「達芬奇機械臂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更是至今最成功的醫療機械人系統,並設有不少相應的改進版本,包括香港、內地及世界各地不少大型醫院均有引入。作為機械人專家的劉雲輝表示,涉及人體安全的醫療機械設備,自動化認證的過程需時,故多年來有關領域只能相對緩慢地發展。
全球的醫療相關機械人發展至今不過20多年,劉雲輝指,除自動化認證問題外,以往病人及醫生對機械人較為保守,於實際環境的應用亦需時適應。他提到,早在1998年已曾研發在本地醫院應用的機械人,但並非直接處理病人,而是協助醫護人員將文件由病床送遞至實驗室,不過當時醫院人流眾多,不少人對機械人大感興趣,紛紛伸手觸碰傳感器,干擾其工作,最後該機械人僅工作了3個月便要急急「退休」。
達芬奇系統 廣為人知
劉雲輝表示,隨醫療科技逐漸改善,近10多年間醫生及病人就機械人接受程度隨之提高,而達芬奇系統便是當中廣為人知醫療機械人。而威爾斯親王醫院則在2005年底引入香港首個達芬奇系統,隨後逐漸推廣有關應用,目前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等也有採用,於在手術期間減少病人出血量及創傷度幫忙不少。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