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論語心讀》
作者:柳恩銘
出版:中華書局
初讀《論語》,學生時代,完全處於被動,為了應試而讀;再讀《論語》已為人母,但閱讀的動機相當不純,為了潮流而讀;而後也接觸過不同版本的《論語》,但整體的感覺都沒有走出「吸之精華,棄之糟粕」的窘境。
今次拜讀柳先生的《論語心讀》,別有一番閱讀心境,久聞柳恩銘先生大名:如負重駱駝在教育界和書海裡沉澱,又如自由之獅敢於對社會惡習和權威說不。歷經數十年磨礪,先生已然是尼采筆下的赤子,傾盡十年心血,終為世人奉上一部滋養心靈的曠世精品。故此,在喜得其親筆簽名的作品後,閱讀的衝動順然來之,筆耕的想法也如期而至。
開卷有百益,掩卷有所悟!這是我讀赤誠之作--《論語心讀》的最大感悟!
悟其一:一個人,心若簡單,你所面對的一切都簡單。柳先生的創作初始很簡單,因為愛讀書所以讀書;為了讓自己向內求發展所以讀書;還有更簡單的一點是覺得《論語》經後世反覆闡釋,有許多思想被歪曲,他想去偽存真,還原真實的孔子與儒家。對《論語》進行斷章取義的做法並不鮮見,因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世人就將孔子判定為不尊重女性的始作俑者,但柳先生感受到這是熱戀中男女的癡纏,沒有一番真情,也不會有這番調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漢代被歪曲為為階級色彩濃重的三綱,柳先生指出:孔子的本意是教導人明確角色定位和社會分工,讓社會有效、有序地運作,這與現代管理學是相通的。心存美善,方能品出美好,寫下美文。順着柳先生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論語》語言之凝萃,感受到先儒德行之美雅,這一番體驗,在浮華當下真是不可多得。
悟其二:幹一行,愛一行。想幹好本職工作,不僅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擔當的大局意識。與市面上諸多版本的《論語》註解之作不同,柳先生是站在一名職業的教育者的立場發聲,而非就書論書,泛泛而談。孔子是出色的教育家,開民辦教育先河,開貧民教育先河。身份相同,靈犀相通,誠然,身為教育家的柳先生自然就能更好地領悟《論語》之精髓,並借鑒用以解決當前的中國教育問題。《論語心讀》一書直呈中國教育現狀:人才評判與考核標準單一化;教育不公平與社會不公平相互催生;德育與美育嚴重缺失。而《論語》所倡導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育理念,正是解決以上病症的良方。
柳先生著此書不僅為獨善其身,更出於對社會的責任,字裡行間自能見其文心。除去對《論語》的註釋、意譯,作者在「心得」部分不吝筆墨。書中為我們呈現了當下社會百態:人類對自然開採無度;參神拜佛只為陞官發財;青少年犯罪比例攀漲......反觀孔子及其學生的德行,所謂人心不古,大概就是這層意思。作者始終保持着對個體生命的關愛,對社會大局的體察;對歷史的尊重,對時事的敏銳;對自我的嚴苛,對他人的寬容。《論語心讀》是在讀《論語》,更是在讀人心、讀家國。
悟其三:有擔當的引領者不會言過其實,不會漫無目的地亂下指令。相反,在訥言謹行中追本溯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復古不是柳先生目的,托古改制才是其用心所在。以《論語》中所傳達的教育理念為精神指導,柳先生提出了獨到而具體的改革措施:教育經費由中央本級財政統籌解決;取消基礎教育等級招生機制,建立教育投入績效機制;建立教師退出機制。教育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智識。前路艱辛,但總得有人敢為人先,邁出步伐。
於浩瀚書海暢遊,感悟有太多太多。言簡意賅的真知灼見、激情高昂充滿理性的思辨,讓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所在。《論語心讀》秉持着嚴謹治學之風、縱覽全局之度,愛人愛國之心,在學界以及市場上深受好評。但誠如柳恩銘先生所言:十年一劍,不為佔據市場,只為滋養人心。捧起《論語心讀》,實則就是開啟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的悟性閱讀之旅。
文:祁麗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