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澳洲布里斯本幼兒藝術交流活動。 作者供圖
我們一行10名正在修讀幼兒教育榮譽學士學位的同學,於去年6月參加了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安排的澳洲布里斯本幼兒藝術交流活動,體驗當地培養幼兒藝術文化的氛圍。我們在這次交流活動中的主要任務,是在一個由昆士蘭表演藝術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QPAC) 主辦的「跳出框框」(Out of the Box Festival)擔任義工。
「跳出框框」自1992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為期8天。活動主要目的是為8歲以下的兒童舉辦多元化的大型藝術活動和工作坊,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激發他們對藝術的好奇心。今次就有超過30個活動項目,包括印度舞蹈、舞獅、日本鼓敲擊、手繩製作等。
在布里斯本河畔的草地上,有很多巨大的白色帳篷,當中有超過35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義工和藝術家參與今年的「跳出框框」。作為義工的我們,職責包括分發物資、維持秩序和幫助參加的兒童投入活動。
幼童以畫代字表心跡
大夥兒在活動中感受到孩子強烈的音樂感,例如在日本鼓和印度舞的工作坊中,看過藝術家深入淺出的演示技巧後,幼童經過幾次練習,便能跟隨舞曲的節奏打鼓和跳舞,並進行大合奏和表演。在許願樹活動中,有一位孩子在願望卡上畫了很多閃閃發亮的星星和天使,後來他告訴我們,天使會治好他爺爺的病,年紀輕輕的他雖然還未懂得用文字表達心中的願望,但已能透過圖畫表達心意,令我們深深體會到幼兒也有獨特的表達能力。
特殊孩子更需關懷
此外,我們也遇到不少讓人感動的事情,其中最難忘的是在編織手繩活動的一位視障孩子。當我們正疑惑怎樣教導他編織手繩,負責活動的主持人便走過來,握着他的手,按部就班地引導他感受手繩的質感和圖案,讓他慢慢嘗試用觸覺編織手繩,並不斷給予鼓勵。最後,為了加強孩子的成功感,主持人更編織了一條美麗的手繩送給他 。這件事啟發了我們,應該更關心和了解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幫助他們平等地參與不同社區活動,創造一個共融的社會。
不管是跟隨老師或父母,孩子都會玩上大半天,我們發現老師和父母們都很享受和孩子一起投入活動,少有遠觀或只顧為兒女拍照留念。除了參與各項活動,大家還在大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上共晉午餐,享受悠閒輕鬆的時光,這種生活經驗對於成長於內地和香港的我們來說,極為難得。
除了在「跳出框框」擔任義工外,我們還參觀了當地的學校、美術館和兒童假日活動的地點,由於篇幅所限,留待下期再介紹。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榮譽學士學生陳凱婷及梁悅怡、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兼顧問導師 黃潔薇博士(二之一)
(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