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下跌一半,顯然對所有人均屬好消息,但生產石油的國家、地區和公司除外。這亦提醒我們,世界經濟正在走向通縮,顯示是由於歐洲、日本以及幾大新興市場需求不足,亦因為中國產能過剩的通縮。
問題根源 產能過剩
中國持續且仍未結束的經濟增速放緩,一直伴隨着大量的產能過剩、非金融企業債務的大增以及通脹和許多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如鋼材、平板玻璃、建築材料、化工原料與化肥、鋁、造船,以及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製造。房地產是2008年後投資和信貸激增的主要受益者,直接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6%,但房地產業現在處於長期的低迷期。
中國名義GDP增長率自2011年以來已下降了差不多一半,至今年的8%,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則上升至250%。日益增加的債務負擔由於實際利率上升帶來的被動緊縮而加重,計入消費者價格因素後,這些利率已翻倍至4%;如果計入生產者價格,則從零猛增至8%,利息支出佔GDP的比重增加了一倍,至約15%。雖然信貸擴張放緩,但其增速仍幾乎是名義GDP的兩倍,且大部分很可能用來維持過剩產能,以避免停工和失業。
債務重組 難以避免
過剩產能長期存在將會支撐中國的通縮,被嬌慣的金融體系、封閉的資本賬戶和國有企業享有的金融特權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擺脫這種環境所需的時間可能非常漫長,有時甚至還會出現麻煩,中國人民銀行幾個月來一直在注入流動性,最近還宣布了3年來的首次減息,無疑會在2015年繼續寬鬆之路,但貨幣寬鬆代替不了產能關閉和債務重組。
中國通縮問題造成的影響無處不在,並蔓延至世界其他地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對大宗商品依賴度逐步下降,已經影響到澳洲至秘魯等大宗商品生產國,同時資源公司收入下降並削減資本支出亦產生了負面的乘數效應。此外,隨着中國公司降價以清除過度供應,全球競爭壓力加大,迫使外國製造商亦開始降價。■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 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