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河南平頂山這家「另類」超市,十年間,超市「出售」的不是物品而是「愛心」。 新華社
內地最大管理最完善 十年救助48萬人
河南省平頂山市的一家超市在內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國家民政部稱之為內地最大、管理最完善的愛心救助超市,中華慈善總會授予其「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孤寡老人、聾啞孩子、病患殘疾......自2004年至今的十年間,愛心救助超市救助了48萬多「窮人」。它的運營模式,吸引內地眾多省份的民政部門前往考察。■香港文匯報記者 曹宇 文/圖
2014年12月16日,美麗的鷹城河南省平頂山市,天湛藍,人歡騰。上午9時,河南城建學院大二學生梁學文從平頂山市民政局局長王雷先生手中接過一張標注有自己姓名的愛心卡。「今年是第二年,我在平頂山讀書這四年,不需要擔心基本生活物資問題。」家境貧困的小梁是河南周口人,入學第一年就被告知:持愛心卡可每季度從「愛心救助超市」領取各種生活及學習用品。當日,正值愛心救助超市10歲生日,特困市民、貧困學生、聾啞兒童......一萬名受助人領到了愛心救助卡。
持愛心卡「購物」不花錢
2004年12月16日,由國家民政部倡議、平頂山市政府發起,經由民政局之手籌資500多萬元的「愛心救助超市」正式成立。她專為「窮人」而設,城鄉低保戶、五保戶、優撫對象、病殘困難戶和在校特困生、聾啞兒童,只要手中持有愛心卡,不須花費一分錢,便能在這裡拿到自己所需物品。超市非同於一般商業運作機構,它是面對窮苦人設立的按需自選的物資供應場所。
十年來,「愛心救助超市」累計接受社會各界捐贈價值6500多萬元的款物,救助困難群眾48萬餘人次,發放各類物品96萬餘件。目前,「愛心救助超市」已在平頂山所轄9個縣(市、區)形成了愛心救助網絡。有社會各界源源不斷的無私捐贈,有政府每年200萬元的資助,有晝夜不停的「愛心直通車」,如今的愛心救助超市早已成為平頂山的「愛心聚焦點」。
上個月18日,記者現場採訪發現:「愛心救助超市」有接收捐助、洗滌整理、物資儲備、物品自選、發放和宣傳教育5個區域。在洗滌整理區,平頂山投入50萬元新購更新的大型洗衣機等洗滌、消毒設備正在安裝調試。在物品自選發放區,有1個大展廳、7個小展廳,分服裝、鞋帽、棉被、食品、家電、日用品和學習用品7大類,共300多個品種,大至電視機、輪椅、電風扇,小至被褥、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和米、麵、油、鹽等日用品,供受助對象自行挑選。王雷告訴記者,救助標準2004年是每卡每年折合320點,此後逐年遞增直至今年的900點,一個「點」相當於人民幣一元錢。
良性互動激發捐助熱情
採訪當日下午二時許,在愛心救助超市門口,記者與愛心市民賈慶超不期而遇,他的汽車後備廂裡放着一個大包裹,有褲子、棉襖、毛衣等近40件,疊得整整齊齊,洗得乾乾淨淨。賈慶超剛離開,一名中年女子便拎着一個碎綠方格包裹走進超市,裡面疊放着他們一家三口的衣物。「她叫楊艷娟,經常來捐東西,是這裡的常客......」就在工作人員介紹時,66歲的老人張德義進了門,他憑借愛心卡在這裡選了一袋麵粉一桶花生油,還有過冬的棉襖、毛褲和棉靴。
室外依舊冷,室內暖意濃。記者看到,這裡救助物品種類齊全,前來領取物品的人排起了長隊。「這幾天『生意』好得很,有時一天發放300多人。但愛心人士捐贈的棉衣、棉被等物,工作人員要再進行洗滌、消毒、熨燙。」王雷說,進入冬季後,超市裡新增了大米、麵粉、食用油和棉衣棉被、毛毯等,確保困難群眾所需物品能夠及時提供。捐助者和受助者相遇,在愛心救助超市是常態。在超市內,捐贈者可以看到受助情景,受助者可以看到捐贈場面,這種良性互動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捐助熱情。
愛心救助超市目前是平頂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一些高等院校的學生會成立了組織學生捐贈衣物、書籍的「愛心社」,小學生也有「少吃一袋零食、少喝一瓶飲料」的定期捐贈活動,很多孩子把壓歲錢和零花錢自發捐給困難同伴。捐款捐物不留名的人在「愛心救助超市」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