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野秋
在部分文化評論人士看來,《閑人,書生活》一書,談的是作者胡野秋對文化現場、閱讀感受以及媒介傳播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在胡野秋自己的視角中,作為一個自由作家,「 閑人」的語意在文化閱讀上,便是要呈現出有分量的作品。因此,在閱讀中審視文化、歷史、讀書與國家之命運以及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都是胡野秋在這本書中所涉及到的深刻問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作為知名作家、「深圳讀書月」的策劃人之一,胡野秋與閱讀有着不解之緣。推廣閱讀、尤其是推廣全民閱讀、大眾閱讀,一直是胡野秋致力實踐的理想和使命。他的新作《閑人,書生活》便是他從閱讀展開的一場人文思辨之旅。
旅筆序語書之情
看劇、觀影、閱讀、行旅,都是一種生活的書寫。胡野秋告訴記者,《閑人,書生活》的內容結構傳遞出一個訊息:寫作絕非在書齋中的苦思冥想,而是身體和思想的靈動,這便是旅筆序語書之情。
《閑人,書生活》的一部分是胡野秋近年的「走讀」之作。他說,古人就是邊走邊讀,假如徐霞客沒有騎個小毛驢到處跑,則今天就沒有真正的旅遊文學。杜甫也好,李白也好,讀完唐詩就可發現大詩人全部是旅行家,不朽之作並非坐在家裡寫的。無論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的詩絕大部分都不是寫家鄉的,而是寫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但當下,人們有時候搞反了,認為寫作是將自己鎖在書齋裡。「走讀」是對閱讀的一種深層次感悟。胡野秋在法蘭克福發現洋人無時無刻不在讀書,比如坐公交地鐵的時候讀,到處是一片低頭族,但跟中國的低頭族有本質的區別,中國的不少低頭在刷屏刷微信,他們在低頭讀一本一本大部頭的書,且是很嚴肅的書。
《閑人,書生活》的另有一個部分,是胡野秋本人的讀書雜記,書評、書序。比較有趣的是,書中有一部分與電影有關,胡野秋說,這跟他長久以來的工作狀態有關係。胡野秋認為,探討影視與文字的關係,並且公共化,其實很難。他表示,文本閱讀是有門檻的,首先不能是文盲,要識字。但電影電視,則文盲也能看,所以更難,難就難在要讓不識字的人也能看懂。胡野秋後來寫了很多影視的腳本。他認為,在今天,再說看電影電視不算閱讀已經很難,影視閱讀也已經無法再拒絕。則從閱讀視角出發,讓影視承載多一些人文元素,而不要一味娛樂化。
批判,閱讀背後的文人情懷
隨感式的文化批評同樣是《閑人,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胡野秋看來,作為一個文人或知識分子,就必須要保有對社會的批判性。他毫不否定這樣一個觀點:為了批判這個社會,知識分子才有存在的價值。假如天天都去說好,假如在今天的這個時代,大家都去狂歡的時候,知識分子不應該成為啦啦隊,而應該在旁邊成為可能大家不喜歡的人,就像當年魯迅,在旁邊冷冷地說話。如果沒有魯迅的這種尖刻的批評的話,中國社會怎麼能夠進步?我們可能都屬於很多人不喜歡的人,但是我們希望對這個社會通過我們的批評能讓它更好一點。我想過,假如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變成讀書人的話,犯罪率就會少很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大家都在讀書,大概就沒時間去想着幹什麼壞事。所以我想讀書人可能是這個時代好人中間最好的那一群人。我覺得在書店裡坐着低頭讀書的人,你們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人。
胡野秋通過對中國的歷史的解讀、研究,認為中國歷朝歷代,死得最多的是兩類人,第一類人是士兵,毫無疑問,一打仗,士兵就衝殺在前;除了士兵之外,死得最多的第二類人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對被殺頭無太大意識,中國古代,很多讀書人讀着讀着就忍不住寫篇文章、寫首詩出來,然後就是作品被禁。單單禁了還算好的,更多的則是被砍頭。所以,文人的批判與文人的遭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批判,是文人或讀書人的品德。讀書對於一個國家大有裨益。胡野秋以「超級小國」以色列作為自己觀點的例證。假如一個國家,所有人都成為讀書人,這個國家一定會非常之了不起。以色列這個國家非常小,其面積大約是廣東省的八分之一,但是以色列是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小視的一個國家,所以將其稱之為「超級小國」。何解?因為以色列幾乎是全民都是讀書人,他們生下來就讀。以色列在五百年前被趕出家園,是長期都沒有祖國的國家,建國時間是1948年,這是二戰之後,聯合國為他們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國的第二天就進入了戰爭狀態,但以色列越打越強,打成了一個超級小國。以色列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數量也是相當之多。這與這個國家閱讀意識、知識分子的批判思維、全民族的人文培養,有着巨大的關聯。
書中可以找到胡野秋為電影《一九四二》撰寫的影評,也可以看作是歷史述評。他說,看完這個電影後,確實覺得馮小剛很了不起,因為電影把中國人很多想說而沒有說的內容拍了出來,且是中國人第一次以全新視角書寫抗日戰爭,所以馮小剛還原了歷史,《一九四二》是根據河南一段二戰歷史寫出來的。在胡野秋看來,一個電影要有責任、要有道義。從這點上看,馮小剛至少完成了一個電影人的道義上的責任,使得文人們能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了解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警惕「另類」閱讀模式
《閑人,書生活》倡導的是典雅主義的傳統式閱讀。然而,閱讀的形式和方法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各種各樣的「另類」閱讀,胡野秋始終保持高度警惕。
以閱讀《紅樓夢》為例,胡野秋說,在iPad上讀《紅樓夢》和傳統的紙質相比,當然是紙質有助於記憶。此外,在一些科學測試也顯示,高度閃爍的電子屏幕閱讀對眼睛是有傷害的,在傷害的同時對記憶也有損害的。為了保護讀者自己的眼睛,雖然不完全排斥電子閱讀,但胡野秋還是希望大家回到紙本閱讀。
而最為胡野秋反對的,乃是碎片化閱讀。現在很多微信、微博文字便是這種碎片化閱讀的表現。他表示,每天都在讀140個字以下的文章,則讀者將來的思維能力可能慢慢的變得也微了,微時代就來了,喪失的卻可能是理性深度的思辨能力。這種碎片化的微閱讀不是真正閱讀。所以胡野秋認為微閱讀與偽閱讀的關係中,微閱讀到最後慢慢就變成偽閱讀、假閱讀。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