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偶遇「土產」京、崑名家鄧宛霞。說她「土產」,只是想強調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稱她是京、崑名家,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她在1991年以演苟派名劇《大英傑烈》而獲得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首位獲得此項中國戲劇界最高榮譽的土生土長香港人。
鄧宛霞曾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和我相識轉瞬四分一世紀。鄧氏出身名門,其外祖父為前清名將、封疆大吏岑春煊,祖父則為中華總商會前會長鄧典初。初接觸她時,不知道這位年紀輕輕的女子竟然學貫中西,六歲開始學習京劇,師承京崑藝術大師俞振飛;又曾留學法國和瑞士,畢業於日內瓦音樂學院鋼琴表演系。她為了挽救京崑藝術, 1990年成立鄧宛霞京崑劇團,在本港教授京劇和崑曲,經常邀請內地名家訪港合作演出,並把京、崑帶到國外示範或演出,期望提升京、崑的國際地位,喚醒國人保護國粹的意識。
二千年初起,我受邀擔任「藝展局」戲曲顧問,經常和鄧宛霞一起開會。雖然我專注提供粵劇範疇的意見,但亦體會到她對京、崑藝術會否萎縮的憂慮,並且身體力行,希望做出奇蹟。後來,「藝展局」戲曲組縮減顧問的人數,我不再榜上有名,兩人少了見面的機會。
過去數年間,內地領導人經常提出要保存傳統文化,不知道是否有助改善京、崑藝術的生存條件,讓像鄧宛霞這般的有心人可以稍作安心;不過,我可肯定地說,她對本地京、崑藝術的熱情不減,上星期五她就參加羅晶古箏藝術團主辦的「寒山、冷月、臥長弦」音樂會,安排自己的學生演唱《牡丹亭.遊園》選段,自己則演唱《牡丹亭.尋夢》選段。作這種跨界別合作,目的就是要讓青年人有機會接觸崑曲,培養他們的興趣。
當晚演出的音樂家中,還有一位熟人-吹管名家譚寶碩。當年天壇大佛開光,譚寶碩撰了一首樂曲,在香港電台由我替他錄音;鄧宛霞也曾在我的節目以笛子伴唱崑曲,良辰美景,恍如昨日,卻原來已是四分一世紀前的往事。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