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時候把電器、工具「肢解」再組裝,長年的「鍛煉」下,今時今日的繆婧已是出色的科研人員。 莫雪芝 攝
由小學自製「雨傘掃把頭」 繆婧步步邁向科學家之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小時候把電器、工具「肢解」再組裝,可能是因為有着科研「基因」,長大了更可能有非凡成就。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生繆婧,小學時拆玩具、取零件,製成「早晨鬧鐘」,中學研發小機器把蜂王漿和幼蟲分離,大學本科又研製出「塑料瓶螺旋切割機」,現在修讀博士則致力探究火焰燃燒時的流場變化,一步步向科學家之路邁進。今年,她更獲得了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躋身全國100位由小學到博士生的得獎者中,成為本港僅有的兩名得獎者之一。
長得清秀的繆婧,看上去和一般女生無異,但原來她是研究火焰的博士生(見另稿),手上更有着數項專利,是不折不扣的科研人員和發明家。回想自己第一件「作品」,就是掃把頭與雨傘合體的清潔用具,當時她還是小學生,「因為打掃天花板時,灰塵總是掉在人身上,所以我就把掃把頭安在雨傘上,那打掃的時候就不用擔心了。」
小學製鬧鐘 中學分離幼蟲蜂王漿
第一件作品或許有點稚氣,繆婧之後又研發出「早晨鬧鐘」,「那時候我發現有個玩具一開就會響,我就很好奇它為甚麼會響,然後就把它拆開了。原來是裡面有個光敏元件,我就拿去接在我的鬧鐘上。」於是,每天太陽升起,鬧鐘亦會隨之而響。當記者驚歎小學時的她就有這樣的動手能力時,繆婧亦略帶不好意思地笑說當中弱點︰「可是後來我發現,陰天的時候鬧鐘就不會響了。」
成長路中,繆婧還創造過不少發明。有見經營蜜蜂產品生意的家人,往往要動手把蜂王漿和幼蟲分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研發出高效潔淨的「蜂王漿與漿蟲分離機」,這更成為她其中一個專利之一,「原來很簡單的,就是用離心力把它們分開。因為它們質量不一樣,所以甩着甩着就會分開了。」這樣的一台機器,生產出來也不過百多元。
翻垃圾做實驗 本科創膠樽切割機
真正令她獲得是次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的,則要由她本科的畢業習作「塑料瓶螺旋切割機」說起。繆婧表示,有見廢棄的塑料瓶很佔空間,她和同組的同學就想研發一台機器做切割。他們根據伸縮彈簧的原理,將瓶子固定於機器上,然後把瓶子如「削蘋果皮」般切割成螺旋形狀,最佳情況下,塑料瓶的體積可縮減八成,「現在看起來可能覺得技術含量不高,但當時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難的,因為最後瓶子切割到瓶底時,沒有了受力點,無法完整的切割,我們想了很久才想出來加一個罩子,然後還要能讓刀片通過。」除了設計機器,翻垃圾、找空瓶、作實驗的經歷也讓她畢生難忘,「因為瓶子切一次就沒了,所以要找很多很多的瓶子,當時我們就到處去翻垃圾。」
發明和創造帶來的成功感,令繆婧對科研越來越感興趣,現時她就在進行有關火焰的研究,曾兩次在國際會議上演說,更有兩份研究文獻刊載於著名的國際期刊。一步步向科學家身份邁進的她,不敢說自己能有多大成就,「我希望能成為一個敬業又熱愛自己事業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