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四川拉法基(Lafarge)都江堰水泥廠廠長總經理李力是一位從事了30多年水泥工作的專家,對水泥業瞭如指掌,他見證了水泥從原來的供不應求到現在的嚴重過剩。「中國水泥產業產能過剩30%,而且是永久性的過剩。」李力直言。
如今他跳出水泥業,投身循環經濟,在曹妃甸佳旺實業任總經理。該公司通過吃「首鋼」廢料從中提取出鐵精粉、鋅等多種產品,小產業做出了大名堂。
李力建議內地水泥集團,首先不要好高騖遠,要把產業做得規範;其次把產品做精,在與市場匹配的情況下提高質量水平;第三,發展下游產業鏈,比如預製件和商業混凝土。
「出海」需提升管理與質量
對於河北提出的向海外轉移過剩產能,他向記者表示,中國水泥走向世界,最大的瓶頸有兩點,首先是管理,其次是質量。現在講的水泥走出去,其實是裝備的走出去。中國的水泥裝備具有最佳性價比,世界上排名靠前的水泥巨頭都願意購買中國的設備。
「現在我們在南非做得不錯,非洲其它貧困國家是世界水泥業最後的一塊處女地。另外,有一些地方雖然需求量非常大,但進不去,比如印度、俄羅斯、巴西。一是他們的水泥產業也處在一個非常快的增長階段,另一個因素是我們的產品質量不過關。」李力說。
李力建議內地企業在「走出去」時關鍵是要與老外的思維合拍。他表示,中國企業總會先強調自己的產品多麼廉價,這點恰恰是老外最反感的。向老外賣東西,你要先說產品的每個環節都是通過什麼方法控制質量的,可以在多長時間保證功能不衰減、質量不下降,然後再說產品價格。
|